2009年9月6日星期日

09年8月5号论佛学的修学


天赐:第160页第5行:“起初,阿毗达磨,中观,瑜伽,我国的天台,贤首宗学,都是从观(修持)出教;等到集成论义而为后人承学时,就流为偏于义解的理论了。”可见开始这种论是从修持流露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去学这个论是倒转过来从义解去理解。但是怎样回到修持,比如说中观论,都是从理解义解这边下手,而怎样去修反而无从下手。什么步骤次第?上个星期的问题,为什么经是明定学,还没有答案。

德华:你刚才讲的160,:“都是从观(修持)出教”的,这个论是要解释这个经的,有可能他们是从经那边修持定,从经文那边来修持,修持过后把自己理解的讲出来变成论,所以现在我们看的论方面来理解经的意思。所以说:“经是明定学”。

宝财:如果是传统的学习论也要修定。

德华:你说这样多论说,每一个宗派一定有自己那一本经,依据那一部经为明定学。还有160这边第六行,天台的二重事理三千,贤首的十玄门是什么?

天赐:去拿词典来查,在查的同时我们可以先想一想第159页第一行:“对于经,最主要是了解经的文义次第,因为不了解一经的组织科段,是不能明了全经的脉络,不能把握一经的关要。”这个组织科段,我不懂是不是每次我们看大乘经,那些讲经的大德,他们都分科分段,不懂是不是在讲那个。

德华:等下,我先念这个给你们听。:唐安察禅师,十玄谈,第一心印,第二祖意,第三玄机,第四尘异,第五演教,第六达本,第七还源,第八回机,第九转位,第十一色。

宝财:虽然名相不同,但是好像是牛图这样子。

德华:回到刚才你提出来的,组织科段,我们看看178页有谈到三个过程,第一得要,第二深入,第三旁通。看是可以解释你那一段。(天赐:不是,这个是讲经而已。)那你要学佛一定是要多闻先,就是你先要知道大概,而不是断章取义。就是佛陀要讲经,开始我们要知道他大概要讲一些什么。我所读的那本摄大乘论他是说,你读到戒,大概是包括那里,然后又有怎样的戒,怎样的戒。这样子分开科级那个组织起来你才有办法读懂那个戒。

天赐:第155页的第二行这边的:“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这个增上是什么?

翠芳:增上不是越来越好的意思吗(宝财,德华:应该是这个意思。)

德华:果昱法师说增上也是一种发心。我读到这一部分,读那本摄大乘论,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和增上慧学,三增上学,是说普通的声闻戒和增上戒是有不一样的。你受声闻戒,你还要继续增上增上,受到菩萨戒,声闻戒有声闻戒的东西,菩萨戒有菩萨戒的东西,必须要不断的增上,不断的努力,所以叫增上。

天赐:看190页第6行:“中国佛教界重修行,而实重于音声佛法,也就是以语言的念诵为重。”再来第10行:“现在经过了经纶的闻思学习,在课诵时,念佛,持咒诵经时,试问有些什么不同?”看到这里我就自己反省,有不同吗?没有。然后再看,他说。。。就不能不说是学无所用了,最后还说“反而有害了!

宝财:总之我们要学习东西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你懂了就是要用,应该是我们的动机来的吗。不管是佛法还是世间上的东西也是这样子的。如果学了不能够用的话你就不能够学无止境了。

翠芳:问题是怎样用?

宝财:这就是问题。

天赐:不过后面191页后面第5行有解释:“一般教化的,只是劝人信仰,教人念诵,并不使人生真实信心,如法持诵。『信以心净为性』,如真的生起信心,一定是净善心现前,不善烦恼消退。”这个是第一个点,能生起真实信心。第二点是信心是什么呢?他说『信以心净为性』。那么心净是什么呢?他就讲到说净善心现前,不善烦恼消退这一点让我们联想到佛陀说自净其意的作用。我们修行都是要把握自己的心,清净自己的心念,再到回来讲,当我们唱诵或者念咒的时候,做早晚课的时候,如果我们的心能够更清净的话能够生起这样的力量,那个更加有信心的话,这样就是慢慢的在进步了。再来倒数第3行:“能这样念诵,与佛法自有亲切之感。”就用感觉亲切来衡量。这几点是我们比较能够掌握的。192页第2行还有念诵时学习摄心。这就叫我们修定。

德华:上个礼拜我们读到谈修学佛法的生得慧,看178页第三行:“说明我们来研究佛法,这不是什么高深的事,只是从生得慧到闻所成慧而已。”提醒我们只是在起点而已。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