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7日星期一

09年8月12号佛教与教育(下一13)


天赐:看323页第三行:“我们要学些什么?最主要的是:『戒学』、『定学』、『慧学』--『三学』。佛教的『三学』,与一般所说的德育、体育、智育--『三育』,大意相通。”你说戒学与德育想通OK,慧学和智育想通也可以,但是定学跟体育想通是怎样呢?他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一路来我们认为修定是打坐修行,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翠芳:打坐有时候你必须调你的身体,在调身的时候你就身体体育了吗,你把身体调好来然后姿势ok了你的身体也健康吗。

天赐:但是基本上定学是之止静的而体育是动的。

翠芳:体育什么意思?

宝财:天赐的意思是体育是那种上体育课的意思。

翠芳:知道,但是这边的体育不是这样的意思。

天赐:我要讲的是,我们一路来所认识的定学是比较狭隘,如果加上体育这样子相通的话,你就让你有更多方面去探讨这门学问。体育也需要专注这个跟定学相通,还有必须健康不能太胖还包括身心的健康。一般定学比较注重心的静止。

翠芳:那么我们的语默动静不也是吗?

天赐:所以我就是要想一想语默动静跟定学,一路来我们所忽略的什么。

德华:上一课应该有讲到这个动静语默不放逸,就是在动的状况,在静的状况,你的心不放逸就是在修止吗。(翠芳:可以这么说。)我自己觉得戒学定学慧学在佛教里面通常要讲的比较圆满一点,然后世间的与之相通的德育体育智育是比较世俗一点的是比较不圆满的。是要怎样解释这个不放逸。

天赐:不放逸有很多层面,一个层面是从烦恼说,贪嗔痴疑慢不放逸,就是说当心中升起贪嗔痴的时候他就是堕入边见有我执,这是一种不放逸,自净其意是一种,保持正念是一种。这些都是跟定学有关。

德华:你觉得不放逸应该到达那一个阶段?这样子算不算不放逸,一直保持在定的方面,一直在增长一直在增长。所以说修定不是说静静一直坐在那边的

天赐:这个也是佛教跟外道不一样的地方,外道静静坐着修止,然后引发神通,但是佛教比较注重智慧。

翠芳:这个语默动静只有定而已吗?还是说已经具备三学?

天赐:当然,如果没有戒定慧是很难做到自净其意的。就好像外道修定可能追求跟神沟通,他们没有破除这种所谓的我执,所以他们缺少我们佛教说的慧。

宝财:我们在家众受持五戒,但是出家众戒律是和定学有关系的。他们行住坐卧都都有律仪,不会让他们放逸,身律仪做好自然慢慢增长定。所以为什么开始5年必须跟着师父。如果说出家人戒律守清净了他们的定也几乎成就了。

天赐:我要补充一点,这些比较偏向正念的部分,智慧的部分,正见也必须相对增长。

德华:325页第4行:“在众生愚蒙颠倒,障碍自己而还不能受度时,佛也从来不舍弃一人。只要一有可度的因缘,终于会受佛的教化而上进的。”那么我们要能觉得因为我自己不能受度是什么东西障碍我们自己呢?你觉得你已经受度了吗?很肯定?

天赐:这个是有深浅的差别,一个人已经皈依佛教,你说他受度了吗?他应该算是受度了,因为是说今天他还没有开悟,还迷蒙,不过他慢慢的往佛陀教导的道路去,他已经是受度了吗。反过来你要求说已经听了已经正式行了,然后能够放下一切那种受度的话那又是不同的程度咯。当然第一个有可能改变信仰其他宗教,那他算不算受度?当那一天她改信其他宗教他就是不受度咯,当然那一天还没有改信其他宗教,他还是受度咯。

德华:是什么障碍自己?(翠芳:无明。)(天赐简:单说是无明啦。)

宝财:佛世有一位阿罗汉认为有一个人不能被度的,但是佛还是去度他。后来阿罗汉问佛,为什么这个人没有慧根,佛却可以去度他?佛告诉他说因为在他过去世很多生世以前,有一次他被老虎吃的时候他有念过南无佛,就是这一句,他就有被度的因缘。

天赐:有一种人他不能接受“空”的教导所以不能被度,另一种人是不明白“空”所以不能被度,如果他能够明白他应该能够被度,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

德华:对于你来说,你已经接受,但是对于他来说,他已经先入为主,接受了另外一样东西,他没有办法推到这个然后接受那个。你可以说他完全不明白这个已经完全接受那个,就是什么东西障碍着他。是自己对自己的执着。

天赐:只是对于见解的那种执着,所以我们学菩萨的就要有那个契机那个善巧。缺少了契机善巧就度不到那个人。有时候并不是说那个人不可以度。

德华:因为都是以我为出发点,还记得曾经说过,是我要去适应这套佛法,还是这套佛法要适应我,我才接受还是我要去适合佛陀讲的东西我要去学习。这是有差别的。

天赐:常常是佛教适应众生,他的韧性很强,所以今天有各国佛教各种佛教传统等等。中国日本佛教,南传北传各种面目,各式各样。

天赐:再下一课,谈入世与佛学(下七 11)第180页第九行:“少数人为自己着想,向后退一步,清静无为,葆我全真,被称为消极的,出世的。然依佛法来说,这些尽是恋世的人生,”他这边是谈到恋世。对于能够退一步的人,能够无为,不跟人家争斗,不然着,不对抗的人,我们都会赞叹。但是,这边讲他还是恋世的。有何看法?另一边关于出世,他说,过着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生活,这个181这边。

兴民:看起来是一样。

德华:不一样,少数人为自己着想。这边出家是为了舍亲,舍财。这边是为自己,他退一步不是为了要清净,而是为了少一点麻烦,看起来是很靠近但是不一样。看一个字不可以大概大概的意思,要舍,不是大概大概舍一点不舍一点。

宝财:没有最主要是后面这一段。有出世的倾向,他是有解脱体验的僧侣,一样的游行教化,弘法利生;为佛教的开展,为众生的利益而随分努力!他不是说,隐遁什么都不理。

天赐:看讲到出世的时候,182页第一行:“僧伽中心的佛教,对世间与出世间,看成截然不同的立场。于是乎身心如怨贼,家庭如桎,三界如牢狱,对世间的厌恶情绪非常强烈。。。。第10行:在出家而向解脱的修行来说,布施不是道品。。。。183页:“大乘理論的特點,是「世間不異出世間」;「生死即涅槃」;「色(受想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色」。從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觀來看一切,於是乎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被銷融了(《無諍之辯》p.183”难道出世的行者反而不能消融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吗?再看前面:“對於現實人生(無始以來生死相續),徹底反省思惟,而肯定為:在生死流轉中的一切,是無常、是苦、是無我。也就是沒有真正的永恆,真正的安樂,真正的自由。窺見了人生的本質──自我中心的愛染特性,於是乎從無常、苦、無我的正觀中,勘破自我,得心解脫,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出世。(《無諍之辯》p.181)”一个能够從無常、苦、無我的正觀中,勘破自我的人为什么反而不能消融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

宝财:他是从生死到涅般,他不是从生死即涅般。大乘佛法是生死即涅般。声闻主要从有生有死的流转到还灭。(天赐:他们所修所观也是无常无我苦空。。。)对最后还是会入灭但是他不是从直接看到法的生死即涅般。

天赐:一个人能够勘破自我却不能看到法的生死即涅般,这是一直都让我难以理解这大小乘的分别。

宝财:看183页最后第四行:“從理 論而表顯於修行,以佛菩薩所行為軌範,布施被看作首要的道品(六度之首); 慈悲為菩薩道的必備內容,沒有慈悲,就不成其為菩薩了。如果我所理解的,與 實際不太遠的話,那末大乘入世佛教的開展,「空」為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 本的動機。”所以就是大乘不只是要有智慧他还要有慈悲。大乘佛法很强调要有悲愿。

天赐:能够解脱但是还是有时间和出世间的对立,我很难接受。

宝财:没有,这个他是解脱,因为他已经解脱而证入涅般了吗。但是这个大乘佛法是,他还是没有证入涅般你知道吗?(德华:他还没有证入涅般的。)他只是看住是这个生死即涅般,就是生死是空涅般也是空,但是他本身还没有证入这个涅般你知道吗?

德华:他就是讲在涅般的这个阶段他已经不想再入世间了。那个解脱道的,他如果证入涅般,讲明是解脱道,不需要再入世了,他已经证入了没有所谓看不看得到这个对立了。补充我所读到的,就算你想修行大乘,但是当还没有到达初地菩萨,你是在资量位,你在收集资料。你要入到初地菩萨才叫见道位,见道位过后初地到十地才开始叫修道位。所以所谓修行就是从初地到十地然后到佛位那边才叫修行。如果要分的很清楚的话,之前的不叫修行。(天赐:小乘的那些?)小乘他只是到初地那边他已经证入涅般,他只是阿罗汉的等级,而阿罗汉如果要升初地菩萨,他要一直升,那边开始才叫修行(天赐:他不能够入灭?他不能够证涅般?)他证涅般了进入初地菩萨就已经证入涅般了(天赐:他能够但是他不可以?)他没有说不可以,你要到那边证涅般就所作皆办,不需要再听菩萨法了。你已经到那边你不要再走了,如果你继续要走到佛位的话,那边才叫开始修行。所以能够时候才要听种种的六度种种的菠萝蜜,所以应该是没有出入的。

天赐:我认为阿罗汉并不是资量位,不是这么简单。

德华:是啦,一个部分讲这样子,另一个部分讲这样子。但是他如果能够很圆满的解释而你能够接受就暂时接受着先吧。

宝财:是初地吗?阿罗汉?我好像读过不是。。。,八地才是阿罗汉。。

德华:没有,八地是无功用行,在初地到第七地的时候还是,初地到六地是有相的,而入定的时候是无相,到第七地的时候,他是无相,但是他还有功用就是他那个种子他那个念头生起他还有功用在那边,他分得很清楚,到八地菩萨无生法忍的时候就是完全没有功用。

宝财:这个就是为什么他可以不退转,初地到七地是会退转。

天赐:所以我们认为阿罗汉不退转。

德华:阿罗汉不退转?

宝财:已经无生了吗。

德华:那本书的确是说初地菩萨是阿罗汉所证,二地他还要征服那个迟钝性的无明,他就算是阿罗汉他对于法有执着有爱,对于法有法爱。

宝财:应该有看过,改次我们再看看。

天赐:下个礼拜继续,过后就是成佛之道五乘共法。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