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9日星期二

09年9月23号--人性(下一 4)『佛在人间』

德华:看80页第3行“眾生一個個的獨立形態,佛說是依五眾(蘊)和合而生,這五眾和合而成的單位,內有複雜性而外似統一。(《佛在人間》p.80)五蕴里面其实有他的复杂性,要怎样去探讨这个复杂性?因为前面有讲吗79页说:“可是在緣起的和合中,眾生是形成一獨立的單位,自他間現出彼此的差別,各成一單元而不斷的延續。(《佛在人間》p.79)”因为有这个心识的操作,才让众生觉得自己是一个单位有那个自我感。我们一般只是粗浅的知道五蕴可是其中的复杂性是怎样操作的呢?我们要多知道一点要从哪里着手?

释观如:这里我们看他给的一个题目“自我感”,他就是要强调这个自我感才有生死轮回这些事情,凡夫都有我,就产生自我,有一个我就有我所。佛法有所谓的三科蕴界处,蕴,在阿含经一般讲五蕴的,十二处,十八界当然也有讲但是很少。基本上你看阿含经“五蕴无我”就解决了,也不多讲,当时的弟子根很利,你跟他讲色受想行识就好了,可是这样子来讲你完全只是解决自己的烦恼,不需要处理度众生外面的烦恼,阿罗汉他们不强调,只是讲五蕴无我就无我了。那这个自我感,到后面有慢慢讲到生死轮回这些事情。你在五蕴里面感觉有一个我的话你就会生死轮回。佛教讲五蕴无我,那这个五蕴合在一起的时候,比如说“人”,那我们整个身体是五蕴合一,但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他执着“我”的程度又不一样他就复杂了。我们这里五个人,我有近视你没近视,你是男的她是女的,我出家你在家,这样是所谓的复杂性。执着五蕴有两种,五蕴有我,五蕴外有我,两个佛教都不容许的。五蕴有我是大部分人都会发生,五蕴外有我是外道比较多,这些都是阿含经的部分。一切众生本来复有关系也是由五蕴产生,在这里我们是讲有情,这里举出冰和水的比喻只是说明缘起法而已。在阿含部讲五蕴就是有情众生的五蕴,一切众生就一定有我,有我才有生死轮回。虽然五蕴和合了,我们执着那个我的话,我们再继续集聚那个我,蕴就是集聚意。每个人对色受想行识这五个东西的执着都不一样的,在阿含经又有六十二见,五蕴又分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五乘四又乘以廿四,这样的话,乘起来一大堆。而人与人的五蕴又各个差别,身体内外器官的变化都是很大的,这个和合的一里面太多的变化,也许是这样子。那个80页:“眾生一個個的獨立形態,佛說是依五眾(蘊)和合而生,這五眾和合而成的單位,內有複雜性而外似統一。(《佛在人間》p.80)”对不对,就算是狗都有许多差别,有的有百万,我们都没有。内有复杂性而外似统一。

德华:我们都能够认同这个内有复杂性,那是要怎样再清楚一点所谓的复杂性。后面他有讲众生都有心,是因为有心识,五蕴里面的色受想行识的这个心识的操作才会有产生这个自我感,如果没有这个识的话。。。他这个复杂性是一切都是从这个心出发这边,但是怎样来探讨再清楚多一点。是不是说应该从心再把它剖析(翠芳:是要深入探讨复杂性的那个心。)再怎样看出他的复杂性。这个剖析空是不是天台宗的,问到最后是没有究竟的?

释观如:那个剖析空到最后是微尘而已,这是第一种空,这还没有办法破除到无我的境界,基本上我们说那是小乘啦。那一直自我感以我为中心的话,后面为我所用,所有的东西我们都要控制,是一种自我感,我们要保护自己,我现在有财产,我现在有车子种种之类的东西,这种种之类的东西完全自我的话你要保护他,就不愿意把你的东西分享出去,纵使你有孩子你的自我感只是说孩子是你的我所,有我就有我所,我是根本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叫做身见,就是我的东西,孩子也属于我的,那就是我所,车子是我的,孩子是我的,屋子是我的,物质也好精神也好,他想要控制着保护着。但是他没有想到你所拥有的财产也好,你的孩子也好,也是众缘和合的,过去栽培福报,你现在得到这个东西,你得到这个东西又一直强调要保护,看到无常的这种现象,你一直保护,保护,保护着的话你会产生一个烦恼,那纵使你一直这样做下去的话你将来会苦恼。你没有观察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话,根本的自我感称为无明,一切烦恼的根本特性这样子。可以统一一切烦恼的根本。如果你可以感觉无我的话你不会只是爱护你的孩子而已,你可能连孩子也可以贡献出来。当然不是说把孩子舍掉丢掉,如果到菩萨到的话,有些人觉得大乘菩萨道有一点奇怪的东西就是,如果他是菩萨的话,人家要你的孩子,要你的妻子要你的财产你都可以舍。有人曾经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但是在大乘菩萨道的确。。。因为他没有爱了,不是说他不疼这个孩子了,一般人不是佛教徒可能会抗议,你们佛教徒真是没感情,孩子都可以送给人,但是在大乘菩萨想法是说,我对这个孩子的这种爱我要弃舍掉,我是国王,我要把整个财产弃舍掉,是个可以说大乘的无我观,你不会完全保护,现在我们的孩子给人家欺负,学校被打一鞭,我们就告那个老师了。当然从对的角度而言,众生要求的东西你完全可以弃舍,但是你有我的话,你孩子受一点点伤,你自己身体一点点伤害你要保护他,像现代人过度爱护身体,一点点病,或者像一些发达国家,你小小的病,感冒而已你就要去大医院看病了,这是过度的保护自我,这样那你会越来越苦恼。

天赐:我觉得自我的问题是主要针对烦恼而说,就不完全在这个行为,比如说舍弃孩子。你说他是无我,当然可以有这样的一种变化,但是主要是在你的执着,你有这样的执着你会有这样的烦恼,但是你没有这样的执着,孩子还是你的,是因为他无我才能是你的孩子,这个是相对而言,这个自我感主要是针对中国烦恼而说。

释观如:刚才提到你的孩子也好,是有人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大乘菩萨道会念孩子而舍,家当而舍,但是别忘记,大乘也说,菩萨要聚集无量无边的财富啊,你要帮助众生,你要学习无量无边的法,对不对,像这本书是我的,你说有我,你说无我我书就全部送给你把,你说不送给你我就是有我论吗?不是啊,我现在要学习佛法,你把我书拿掉了,我要怎么办这是有我还是无我呢?

天赐:从无我这个角度来说,是,我能够给你就是因为无我才能够给你,从这里出发是针对那个烦恼而说那个人如果讲说你是菩萨,你干嘛不给我?从那个角度来看是说,我们去修,去减少或者解决那个烦恼,那如果是我的孩子死掉我不会那么痛苦,因为我知道他完全没有离开我,因为如果说他是一个个体的话他会离开,现在他不是,他是无常,他没有离开,因为没有那个界线,所以你说那个人说为什么不给,真正看来你也得不到。

释观如:所以我们说有我无我的话对这个烦恼性,那既然是有这个东西存在,这个存在是不是对质烦恼,现在很多人他要要求的话根本是知道你的烦恼,明明是不可能的他就特意的来捣蛋的。现在我们说这本书是我的,当然是我的,你不能说无我,每个人说无我那银行就公开啦。在你的业力下每个人有本身的部分,这样的一个部分来讲是你缘起所有的,这个两样东西不是有我论,不能说无我论到完全没有这些事情,因为缘起来讲你不可能讲缘起是一个我吗。

天赐:我们可能举另外一个例子会比较容易掌握这个部分,你说你无我,现在我拿刀插你怎么办?你无我吗,你可以给我插你吗?有人就说不能够无我空到这样的地步。不过不一样的说法就是,应为我无我吗,我知道你插我,我会死。如果有我我就不会死,所以我知道这个因缘是这样,如果你插我的话,我会死所以我不给你插,因为我知道什么是无我。这样看来,孩子是我的,因为无我才能够是我的,所以基于伦理这个层面来看的话,我不可能把孩子给你,因为孩子不只是我的财产这种观念而已,孩子是我的责任啊,我不懂你是谁,我随便把孩子给你,我不是很不负责任吗?也是不对吗,但是我知道整个而言是无我,所以我们能够掌握这个部分去处理他,也可以从这个无我的角度去看怎样的一种行为才是比较恰当的。并不是说一个固定的行为,无我就是要舍,而是无我他是变化所以我能够在那个时候有恰当的行为,就是我们佛教所讲的修行是要有那个智慧生起,在那个情况底下怎么样的行为是最恰当的,那个才是智慧。

释观如:所以这个行为要两方面都不会产生烦恼,重点是这样。拿刀插你,在圣人来讲,在过去生我欠你一刀,我是无我的,你伤害我的话我本身生命没有了,我已经是无我了,我就给你插嘛,因为我前世欠你的,这个有因果报应吗,如果我没有欠你的话你会下去地狱,我圣人也是给你插但是如果是阿罗汉的话你插不下因为他身体有神通,的菩萨也可以布施身体给你,不可能真的有办法伤到大菩萨。那一般凡夫的话我们是不鼓励这样的说法地。凡夫没有栽培神通不知道他过去到底是怎么样一回事,你把他伤害了那你肯定造恶业。我们承认我们是凡夫,人家要杀你要赶快跑,真的知道自己是大菩萨,你才给他插吧。想一想人家插你一刀,你真的受得了,你真的不起烦恼吗?你会不会下一秒钟就说我要去报警,我要找律师这些吗?你给他插了你生起烦恼他又生起烦恼,这不是佛教要的东西。就像以前我去听一个课,有人来捣蛋,说你五蕴皆空,那说法师就说好那你脱光光出去给我看。我身体布施给你是我要了结这个因果这个业力的事情。安世高,当时他去到一个地方,他知道业力一定要结束,已经是圣人了,圣人不会欠债,他要结束他,就说,好啊!我在你面前,你就把我的生命解决掉,他解决掉双方面是得到利益的。第二个例子,布施孩子,圣人知道他需要孩子来解决这些问题,孩子来帮忙做事,我们不要讲中国的理论关系,这跟佛教是差距很大的,那佛菩萨布施这个孩子给你因为佛菩萨能自己照顾自己,一般我们所谓的结婚生子是养儿防老嘛,佛菩萨不需要你养儿防老,他自己能注意这些问题,他布施孩子给你,那孩子能帮忙你,乃至能帮忙你增长智慧,能帮忙你学习佛法。佛菩萨不需要,他只是化现而已,他不需要这些东西,佛菩萨给出来的东西的目的肯定是让你增长智慧和福报,那不会随随便便,又回到刚才的问题,我这本书,我现在要是菩萨,我还要用的时候,我当然是保护着他,这不是有我无我的问题,这本来是我业力所拥有的,因为今天你真实需要我会给你,不然的话就像一般群众求万字,每个人求都中那业力不符合,佛菩萨会给你一定是增长你的智慧而不是贪嗔痴。

宝财:我认为那个定义,那个无我,空的定义,每个人各自有各种定义会很乱。如果是以我所理解,为什么佛法很强调五蕴皆空,如果你能够观到五蕴皆空,那么你就知道原来是五蕴的和合体而已是一个假相而已一个假名而已,那么他是无我的,这个身心是无我的,是精神和物质的和合体,一直观到破除我执,达到无我之后对这个世间的贪嗔痴就不染着,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一切你就不染着,不起贪嗔痴。

德华:说佛陀时代的是利根人,一听到五蕴皆空就开悟,因为知道当中的复杂性,而我们也知道五蕴皆空却不能开悟,是什么障碍着我们,要怎样知道个中的复杂性?

宝财:他是有次第的,我们只是闻慧而已,他们已经到了修的阶段,慧有闻思修的阶段和次第的,我们从闻到思到修,配合缘起观,无我观到最后就能够进入初果。

德华:就是这个复杂性,我们为什么一直停留在这个闻,要从哪一方面去思,或许说要多思考这个五蕴到底是怎样的复杂性,要一直在深入一点,而不是一直在讲。

释观如:就拿舍利佛来说,他听到马胜比丘的一偈就证初果。一般来跟佛学习佛法几乎都是外道,他可能学了不是佛法的东西,外道一部分是苦行,一部分是享乐派,还有一些是修禅定的。那我们找几个人看看他们先有什么条件吧,可能有四禅八定,佛陀之前也已经有四禅八定,可能这个是其中的一个条件,我们没有所以听了没有开悟,可能他对人世间的东西已经很深入去探讨,去想。许多外道都是出离心强的那种,对世间杂染的他们都不要,那很容易弃舍掉这些东西(天赐:就是说,他们的执着不是那么强。)薄很多,离世的思想强,对因缘所生法已经是80%佛只要讲20%就可以了,佛再加一点他就爆炸了就得到初果,也许有这些条件。可能这些条件我们不足够。

天赐:我们可以从知见上细细的了解更清楚一点什么是五蕴。再来打坐的时候去观那一个是色受想行识,先去认识他,不要想证什么。。

宝财:方法是很多。(释观如:就是可能连五蕴这五个字我们都没好好的认真的去深入。)方法是很多。

释观如:是的,就像我们也在讲阿赖耶识的课,阿赖耶识有八个证明,字眼是这样子,我们如何去掌握,用现代的话我们如何去feel到他去感受他,阿赖耶识那八个条件。也许我们真的没有那个东西,所以我们要达到那个程度就没有办法。可能连文字我们还搞不清状况或者我们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文字去了解身心问题。

天赐:我们没有办法满足他所要知道的。

释观如:但是像这样的讨论是很好的,至少不像外面讲的笼统带过,有时候我们自己讲,我们也是带过就好了,进步到那个程度。

德华:刚才讲菩萨布施孩子,我就想,菩萨已经没有我,无我所,没有所谓的那个孩子是我的,他不会这样子想我把孩子布施给某某。

宝财:我认为说,每次我们讲菩萨也是很乱,我们讲的是刚学菩萨还是菩萨摩诃萨?每次都是讲菩萨摩诃萨的,菩萨摩诃萨就不同了吗,他真的是能够达到无我,如果只是刚开始学习的菩萨又不一样了,不能够和菩萨摩诃萨那种境界相比。

释观如:无我到连菩萨那个名也不能安立,那会过头的空。现在很多人定义上过宽或者过窄,什么叫过宽呢?菩萨不要紧,怎样做都可以,全部财产丢到完,你就像裸体外道也是大菩萨,你看无我了衣服为什么要穿?这太宽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世间缘起,世间缘起说我们要穿衣服,我们要托博取食。刚才讲到孩子是这一期的业力他共生的,虽然是用一个我来讲的话,孩子给你你要有一个对象,那个就是我而已,但是那个只是假名安立。所以佛法有说,佛法本来是说无我的,但是别忘记有假名安立的一个我,不然众生怎么解释呢?这个是假名我。不然没办法讲这些法。所以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但是有一个假名安立的一个我,不然我要怎样讲话?佛法讲无我为什么讲如是我闻呢?因为这个法存在就要安立这个名言

德华:所以这个部分常常要有人一直提醒自己,所以这一切一直在讲,到最后只是解释完这个事项的所谓的名言而已,而不是说一直有那个我一直在那边争论,争论的种种只是讲好这一件事,而一切所要讲的缘起空,就是说不要建立名言,没有名言的建立就是那个空性。

释观如:一切法要安立名言,不然没有办法解释和生活,根本没有办法讲话了,也没有办法过日子了,因为要解释一切法一定要安立名言。一切法有他的自相和共相。

天赐:在生活当中要提醒的不是名言而是自我感,是那个感觉让你很辛苦,你的钱包不见了,哎呀里面有五百块嘞,是这个感觉。

释观如:这个手机也是名言安立而已丢就丢了,刚才你提到如果你插我一刀的话,我是五蕴无我的话,我是没安立一切法,你插给我,我这身体也是名言安立的,就算我痛苦也没有关系我完全没有贪嗔痴,你就插吧。在佛教有一个故事,能证明是不是阿罗汉,有一个师父,他有一个徒弟,已经是阿罗汉了,他自己还不是,不过已经六十年没起烦恼。徒弟观察到师父还没有证阿罗汉,但是师父本身觉得他自己已经是阿罗汉了,六十年没起烦恼,有一天弟子就想一个办法,要让师父知道自己还不是阿罗汉,当师父在静坐,他就变一只猛虎在那边吓他。他师父也没有被吓到只是心动了一下,那圣人心动一下就知道,就问:“师父,你已经是阿罗汉,为什么还有我?”。如果看到就算是真老虎来吃你,而你心有恐惧,那你就不知道,老虎也是名言安立。那些伏虎尊者,也不用慈悲观,只是无我,老虎也不会伤害他。因为他跟你只是名言安立而已,两个名言安立彼此不伤害,老虎怎么会伤害你呢?他走过去你也走过去可能会成为朋友而已。你有我就要保护我,你就会伤害他,先把他杀掉。阿罗汉如果业力要给你吃就给你吃,如果不是就你走你的畜生道,我走我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到一条狗,你就实验,牠在那里吠,要来追你,你看你有我无我,真实你用无我的概念看看一下,牠不会来咬你的,你用名言安立慢慢想名言安立,名言安立,看你是不是名言安立了。你是建立无我论还是建立有我论,名言安立是有我还是无我,你是真实观察到假名我吗?还是你执着那个我是真实,那产生的业力就是真实,刚才你讲掉五百块,那五百块本来就是今天收到的明天出去了嘛,只是说提前丢掉而已嘛,那你执着真实有的无我。那个money就是你一个我,我的money,那他名言安立的是假名的但是你觉得是真实的,你就是有我了。我们不能有一个真实这样的一个事情,这是佛教的真实不是说真实有这件事情,那无我的话就是没有这件事情。那个money出来money进去你假名安立但是你一直掌握住他一直握住他不放的话,那你要产生苦恼,然后烦恼心就出现,有我过后就烦恼心出现,就像是老虎你真的是无我,我们就讲那假名安立毕竟空的那个无我的话,老虎是不可能伤害你的,因为你也不会伤害他嘛不需要保护我,他也不需要保护他,那他不会伤害彼此。圣人不可能被伤害的所以圣人纵使是不用保镖,所以国王还要保镖一直保护他,圣人是不需要因为没有人能伤害到圣人,也不会有人去伤害圣人,除非业力存在他要被伤害。

宝财:所以我们才会讲佛陀是不会被杀死的,只能够伤到他而已,因为他没有这样子的业力,给人家杀死。

释观如:所以内有复杂性外似统一。

宝财:这边83页说道低级的情欲,那么就是说有高级的情欲了?

释观如:是情欲就是低级的不可能有高级的情欲。

德华:86页,以人生正行到达人性净化,人性不断的净化将来就会成佛,但是这样一直净化到究竟圆满这样有系统的讲法是后来的弟子所说还是佛陀讲出来的?

释观如:可能你只是净化自己都不是净化别人。不只是净化你个人也净化身边的人事物,当然也是你内心的净化,人身净化到人心净化到净化别人。

宝财:为什么他这样讲?我认为是这样。阿罗汉跟佛是有差距的,生死的烦恼是解脱了,但是智慧的圆满,阿罗汉有习气,佛没有,小鸟飞过阿罗汉的影子还会怕,飞到佛的影子就不会。解脱生死的阿罗汉听到天神的音乐还会起舞。佛已经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连纱那样的习气都没有了,但是阿罗汉和十地菩萨都还是不像佛这样子,他要讲的意思就是说除非你能够达到佛的境界,你内心才能够连顶点的习气都没有,净化到究竟圆满了。

释观如:你刚才提到三大阿僧祇劫,十地菩萨,那佛已经安立了啦,祖师大德再提倡回这样的事情而已。

德华:有时候这样子读只是讲人性净化,如果没有在深入探讨净化这一句话,就只是这样子简单只要把人性净化我们就OK了。

释观如:我们现在也是讨论而已,刚才我提到了,纵使我们提供物质性的净化,人的内心不愿意去除烦恼的话,你纵使给他很多很多的物质性,我们净化还是很有限的净化,在佛教来讲我们是要先克服你内心上的问题,物质性,需要多少你将来会是会得到。那人生净行达到人性净化这样的普遍性名词,那佛教没有用这种名词,那达到人性净化只有佛才有办法净化。

德华:有时候字面上的解释没有很明确,净化到底有没有圆满,普通这样读过去,有时候好像会失掉很多。

释观如:那有很多东西要看回原典。有些是配合普通讲座。而用的名词容易误解,净化,你看社会净化了人心也祥和,但是战争还是一样发生,这也不是人心净化,或者说现在的文明,有电脑说文明没有电脑的时代就不文明吗?像中国印度埃及以前那个时候叫文明,到了现在如果没有电叫不文明的国家。这不是佛教要的,佛教只要人愿意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祥和,内心的调伏那才是要的净化。

释观如:那发挥人性以成佛道,如果充分的发挥也就是菩萨的事业。这是讲人,有人会问还有畜生呢,恶鬼呢?那不是人,那就过度挑剔了。

释观如:94页最后两行:“人的特性,眾生也多少有些,唯人能充分發揮出來,才叫做人。人性中,也含攝得一分佛性;將這分佛性擴充、淨化,即能與佛同等。怎樣是佛?概略的說
(《佛在人間》p.94)足三事:大智、大悲、大雄。(《佛在人間》p.95)”这样才用佛教的名词,完完全全的发挥人的佛性,那你成为佛了。

德华:随便借这个名字来讲,但是没有抓到最究竟圆满要做的怎样。

释观如:在佛教来讲,我们都有这样的条件你成为这样的东西,比如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卅二相有吗?或者药师佛有发多少大愿,你做到了吗?你有这个功德吗,所谓功德就是你有这个功能吗?没有嘛,那你不可能说你是菩萨。

德华:可是为什么社会上的人不能够小心处理这个问题?

释观如:你是说社会的佛教徒吗?他们没有真正的掌握佛教思想,那他们就是随意。现在很多所谓的经书也好报纸也好杂志也好,我们就不要讲社会我们就讲佛教圈子就好,很多没有好好去思考这些佛教的思想啊。没有去掌握,你看里面还有放生的事情,就说好啊,我们就这样子做就好啊。也不用想那么多,那大家就随波逐流这样,就是有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简简单单的事情。佛教事实上很提倡佛教的思想。佛教提倡无我,你没有学习无我你怎么无我呢?,你最后还是搞很多贪嗔痴的问题。乃至团体也很多的问题,可能大家也听过,没有去团体烦恼还少去到大寮烦恼很多,那大家来到佛教到场提倡有我还是无我?那没有学习佛教思想嘛,大部分的人只是来做做工,参加活动,他没有思想的净化。

宝财:我认为他这里讲的不错,96页第八行:“說人有佛性,如說木中有火性一樣,並非木中已有了火光與熱力的發射出來。據人而說,人性當然還不是佛性,不過可能發展成佛的性德而已。不妨比喻說:一般眾生性,如芽;人性如含苞了;修菩薩行而成佛,如開花而結實
。不過,眾生與人性中,含有一分迷昧的、不淨的、繫縛的,以迷執的情識為本
,所以雖有菩薩性佛性的可能,而終於不能徹底。(《佛在人間》p.96)”每次我们讲佛性,这里就给他一个很好的定义。人性当然还不是佛性,不过可能发展成佛的性德而已。很多人误会,自己有佛性,自己就已经是佛,这样是不对的。

释观如:他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有些人的心很脆弱,我不知能不能成佛,佛告诉你你有佛性,你是有可能的。你有佛性,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佛。但是说我有佛性我是佛那是懒惰的想法,错误的想法。不做六波罗密,不学习佛法,有也是等于没有。

宝财:所以这里就解释修菩薩行而成佛,如開花而結實。

释观如:所以鼓励脆弱的人修行成佛,而不是说你坐着就成佛了那不可能。

德华:但是往往鼓励他,他因此而满足而不来了。

释观如:主要是现在看经典是懒惰的,他不是努力的嘛。有很多人说三皈依,三皈依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嘛,但是今天滨海有三皈依,五百个人参加,参加过后他只是“波比,波比,保佑,保佑。”的三皈依而已。他没有学习那三皈依的力量没有完全发挥。

宝财:所以他有一个故事,比如一颗摩尼珠,那棵很闪亮的摩尼珠,被灰尘盖住,所以你要把灰尘,一层一层的拨开,就是说,你要修行净化到最后剩下明亮之后,那个就是佛性,那个是净化了成佛了,那个才叫佛性。

德华:那个已经有摩尼珠就不同了,这里是火性在木中,而你是要去扩展。

释观如:他那个是有了,这个要把它多出来。

宝财:那个故事是每次我们讲如来藏佛性的。

释观如:不管哪一个讲法都是讲你要努力的,要缘起,要学习佛法。要了解到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要六度万行。不是说,好啊我有佛性,我整天睡大头觉,不努力,那是不可能的。

德华:刚才讲到皈依,我就想到,每次共修都一直不断的发愿发愿,虽然有说是提醒,但是每次都觉得没有做到,感觉有点像打妄语一样。

释观如:我们忘记的心情多过记得的心情,或者定不够,定是一个所缘境,就是说你发愿,你一直能定在发那个愿上。但是我们没有定,如果连这样都不做的话,他忘的更夸张。在佛教这样子还不算打妄语,只是做不到,打妄语是做错误的事情。我把你骗过来,这个只是提醒你这个善心,打妄语都是贪嗔痴的事情。

德华:但是如果有时候他是知道但是又不能这样子做,有没有说属于打妄语的部分吗?

释观如:他是力量不够不是打妄语,我们发四宏誓愿,我做不到但是我在努力嘛。佛教徒说师父我不要受戒,受戒会下地狱,但是佛教说你要受戒,你才会提醒,你连受戒的哪一个发愿的心都没有的话。有受戒和没有受戒的还是很大距离,有受过戒的人他将来解脱容易过你没受戒,因为你曾经种过这种子,但是没受戒前你要学习杀盗淫妄酒等等,学好了你决定了,一般是结缘受戒,跟着大众念念,出去就忘光了,那有什么力量呢,但是有这样的众生,给他这种方便。大智度论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喝醉酒,来到佛那边喊说我要出家,我要出家,佛就把他梯度了,酒醒了又要还俗,佛也给他还俗,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无量劫来从来没有想要出家,他现在醉酒要出家就给他一次机会嘛。当然这是特殊,我们不能说全部都这样子。

德华:有时候看书,他说因果,从果看因他就是不可思议,从因看果,他就是有一个因才有一个果,从果看因不可思议,你要知道成就这个果要多少个这样子的因缘才能够成就这样子的果,所以说他不可思议。

释观如:不可思议有好多种,不必要思议,想不到叫不可思议,没能力想。不要想也是不可思议。你的工作对我来讲也是不可思议,太复杂了。所以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要小心,同样的名词,因为法太复杂了名词要共用,有时候这个不可思议跟另一边的不可思议是不一样的。就像这里人成及佛成,我们做好人就好但是这里还有很多要看清楚。所以纵使在这地方用的话我们要回到佛教的思想进来,再用回佛教的名词,就不会有错误,这是社会一般共用的名词.

宝财:97页第四行,最主要佛法还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不管怎样到最后还是要这样的.

释观如:但是还是要学习佛教的思想才有佛教的思想,不然不能建立名言在脑袋里面,所以为什么佛教徒要学习佛教的思想,那才是佛教徒.普罗大众来到只是做做义工参加活动,那是不足够的.

宝财:所以佛法每次都很强调要入理思维就是这样子.

释观如:要有一些佛教的思想在你头脑里面思考,具足这些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法,你建立这些名言在你脑袋思考,慢慢能转变我们的思想,如果只是来做事情那是栽培福报。

德华:书上讲的无生法忍有几种解释呢?

释观如:不同的经不同的法会,相同的名词,说法不一样,不可以混为一谈,乱通。无生法忍是见一切法不生不灭是无生的,但是你是缘起有生,他本身是不生不灭,见到一切法不生你就得到那个忍,忍是认可,也可以持住它。(德华:可以说是一种定吗?)你可以抓得紧紧,我们还有六波罗蜜,到六波罗蜜才讲那一套,但是,忍就是说你认可这件事情,为什么你承认,你决定这件事情是对的,因为他是对的,就是你已证入了无生法了,所以忍是,掌握这个法了真实知道了而且真实承认这个法了,叫做无生法忍。可以把它切开,但是不能乱切,阿赖耶识就不能够,无生法忍的无生法和忍可以切开,有的是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解释像如是我闻。一切烦恼本来不生是因为你执着有我了执着这个法是真实的。那特殊思想,烦恼本来是没有,圣人不会有烦恼只有凡夫才会有。比如说有些人一百块有没有没关系,但是你就是要这个一百块,您的烦恼不需要有的但是你就一直有。这些法不产生,但是你执着真实有就有我这个法就生,一生就有我我所有我我所就慢慢产生无量无边的苦恼了。你要产生无量无边的法来支持这烦恼的法。但菩萨说你不要去做那个事情,你搞这些事情就是将来你自己受苦而已,法都不需要这样子生的,但是你执着这些法你一定要上,这是一般容易的解释,经书还有很多。连我也是无生的啦但是我们产生我那我们苦恼了。当然又有所谓的人无我,法无我。大乘的话法无我,一般我们这里的话都是人无我,这里很多可能是阿含经的东西,感觉上啦。所以法无我的东西比较少,但是能这样子学习人无我已经很强了,比世间强很多,比天人都强很多了。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