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星期一

2009年7月15号

评“精刻大藏缘起”(下七无诤之辩 3)
天赐:这边讲到上中下士,也就是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和大乘不共法。根基,自己要反省自己是那一种根基,怎么看到根基呢?看自己的发愿,有些比较契合解脱道的根基,他们看到南传的就很欢喜。

德华:我读的是精刻大藏缘起,很难读。

宝财:我也读了,说关于判教,他的看法和那个欧阳渐的看法不一样,说道龙树菩萨所说的空和无著所说的不一样,而欧阳建渐说一样。

天赐:一般我们学中观学唯识,我们都会说最后的目的都是一样,而这里欧阳老所说的是不是和我们一样,你学中观学唯识最后也是要达到同样的一个目标同样的一个宗旨,所以他说,两圣一宗。但是印顺法师就提出来说不能够成为一宗。

宝财:所以他有讲龙树言三世是不离开过去未来有现在(天赐,呃~那一句什么意思嘞?)。他的意思是说过去和未来以现在来谈他们是有关系的也就是说你要谈现在也离不开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天赐:然后无著是不同,说现在是有,依之假立过未,过未是没有,过未是假立的吗。所以只有现在“this moment”这个跟那个禅讲的一样。接下来这一句,言世俗,龙树侧心境都无自性,于假名则皆有,这是什么意思呢?

宝财:谈这个世俗谛啦,如果是谈到心境的话,他说都是没有自性的咯。那么只能够称为是假名而已咯。龙树就是主张中道,“有”只是假名而已。

天赐:无著是他心则有,他心就是阿赖耶识,遍计侧无。

德华:谓于无义唯有识,就是依他起,就是你看到的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你的识而已,识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是你觉得他有所以是无义唯有识,你看到的东西只是你的识而已。依他起已经包括了所有的东西,有阿赖耶识里没有种子,种种的虚妄分别都是从那个地方生出来的,另一个解释是,一切东西都只是唯有你的识显现,然后这个识又显现所依止的东西,就是依这一边所生起所以叫依他起。依他起而生起的东西其实是无义的。(天赐:所以就说遍计境无啦。)(宝财:他是境无心识有。)

天赐:言胜义,龙树谈但空,则诸法无自性;不但空则现空无碍,这是什么意思?不但空则现空无碍?

宝财:现有和空啦无碍。现有就是缘起有,缘起有和空是无碍。

德华:怎样讲这个但空和不但空?

天赐:但空就是一切都空,(德华:龙树谈但空就是一切都空则诸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的意思,(德华:不但空呢?)不但是空而且跟缘起有是无碍的。因为如果一切都不是无自性空的话,这一切有就不能现起。

德华:不但是空的则现空无碍,为什么说是“则”?应该说不但是空的而且现空无碍。

天赐:一般我们看到这个缘起有的话我们是说它有自性的,但是他说你看到缘起有它是无自性的,所以这个空和现起的有是没有冲突的。

德华:如果这样理解的话“不但空则现空无碍”,不但空可以说是有吗?(天赐:有是缘起有咯。)是啊,原本是讲空,现在多一个“不”,“不”就是相对的,如果是空的话就无自性咯,这样是相对的一面,不但空,就是有的那一面,就直接讲现空无碍。这段话,他有没有另外的一种意思,就是说但空只是这一面,然后又有一面说不但空,我从这样子理解,但空你说诸法无自性吗,这样就是不但空就是诸法有自性。

天赐:无著理智见真非不但,因空所显异但空。这个我不懂。下一课是中华大藏经序(下十 4)重点有“今有三焉:巴利文系之锡兰三藏,详於初五百年之声闻,法化徧缅、泰、寮、柬。”是说首五百年,再来“蕃藏文系之西藏二部,详於後五百年之秘密,流风被满、蒙、青、康。”这是後五百年,然后“吾中华之华文系大藏,特详於中五百年之菩萨学。”就是中间的大乘时期。。。。。大家如果没有什么要补充的话,下一课是佛书编目议(下八 9),这一课有一点要提出126页:“大乘经的大量流传,是佛灭四五世纪了。起初是经典;大乘经的部类极多, 从来没有确定的部类编定。继而从六世纪起,有龙树学系的『中观论』等;八九 世纪起,有无著系的『瑜伽论』等。大乘律,只是附属於大乘经中,至少在现存 的文献中,没有大乘独立的律部。”他说大乘没有独立的律部,这一点是我不知道的。再来就没有什么,再下一课是法句序(下十 6)在217页有重要的一点“我觉得:一切佛法,同源於释尊的身教、语教。在後後的流传中,或重於句 义的集理,或重於微言的发挥;或宁阙无滥的偏於保守,或适应无方而富於进取 ;或局而不通,或滥而不纯:这才因时因地而成为众多的学派。现存的一切佛教 ,一切圣典,都染有部派的色彩。现代的佛教者,应该兼收并蓄。从比较的研考 中,了解他的共通性与差别性。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理解教义的进展,停滞或 低落,这才能更完整更精确的体解佛意,才更能适应这无常流变的世间。如执一 为是,或自称为原始,或自誉为究竟,自是非他,这於世界佛教的前途,将是一 重可怕的阴影!尤其是最后这一句“如执一 为是,或自称为原始,或自誉为究竟,自是非他,这於世界佛教的前途,将是一 重可怕的阴影”对呀,我时常都觉得,你要怎样讲你是最初的那个传承?他讲前五百年是南传,你说那就是最原始,但是不,因为中间还有五百年大乘,你要怎样跳过这个中间五百年的传承而到我们现在的时代?所以没有原本的那个传承了。许多人会说他所学是最原始的,而且还高呼是前一两百年的经典,你怎么肯定那就是前一两百年的经典?这就是或自称为原始,是不是?

天赐:看218页“新译的无八、五九颂,上头为了说:如粪秽聚中,能出生清香而可爱的莲华 ,旧译也都是一样的。下头是合法:依旧译,於生死秽恶众生中,有佛弟子—— 慧者,从中出离而得道。『出曜经』作於下贱人中,能出生解脱的圣者。据新译 ,在盲瞑的凡夫中,佛弟子以智慧光照。这对於从粪秽出生莲华的比喻,似乎不 相合。这在菩萨行者,此喻即解说为:莲华不生於高地,必须生於淤泥卑湿处。唯有不离生死的秽恶世间,才能修行成佛,以慧光觉照众生。这是同闻异解,因机而差别的一例。”你看,同样的经文但是解释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调整我们的态度,不要盲从死跟,不要太死板,他也许有不同的说法。再前一段:“一切佛法,同源异流。任何学派、文典,都难以绝对的推为一如佛说,而应从此较中去理解。这可举『法句偈』为例来说明。新译第一偈:『如轮随兽足』;旧译作『车砾於辙』。Pada,可译为足,所以新译解说为:如车轮随於拖车的兽足。但也可译为迹:『辙』即车迹,所以旧译都解说为:如车轮的压於车迹而过。由於释义不同,传说的事由也就不同。这是源於同一语文而释义不同的例子。”所以佛法传承,不同的人的根机,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思想,简单的一句话解释都会变成这样,意思也不一样了,所以学佛主要是抓他原来的意思,不可以死板。

天赐: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八、闻法趣入。1.成佛之道.......闻法趣入章(中五 2 P37~P60)我们看看偈颂。里面提到听闻佛法要远离三种过失:1.不专心,2.心有成见,3.新散乱,听了之后忘记了。在51页第五行:“所以自己是什么根性,主要依自己所发的心愿而定。切不要读诵受持某种法门,便自以为是什么根机了(德华:有时候自己还没有把握的时候就发很大的愿然后在做的那个时候不会想到自己发的那个愿,所以发到什么样的愿才能够决定自己的根性?)我们也要知道无常变化的法则,心愿是会变的所以时常要反省,审察,到了某一个时候比较稳定了就会比较清楚自己的根机。(德华:所以会发那个愿并不是说肯定那就是那个根性。)是,就是你发了最大愿可是前面的你也做不好,你就知道咯。很容易反省的,比如说你发出离心,可是前面五乘共法里面有增上,出离要建立在增上,那么增上没有做好如何谈出离呢?

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

推出“成佛之道”讲座cd

新推出几套佛法讲座CD。图书馆也推出mp3格式,方便会员转录进随身听,随时聆听学习。此集成佛之道是一百五十二集当中的卅集。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自序 简介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升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由於佛法的重心在出世(出世是勝過世間一般的意思),所以集經者,對於佛的「端正法」,總是略而不詳。古典阿毘曇,還以五戒為首,而後起的阿毘曇,也就不見了。這種以二乘法為本的傾向,宗喀巴大師也不能免,所以他說的共下士法,把「念死」作為入道的要門。其實,不念死,未嘗不能熏修人天善業。這樣的下士道,雖順於厭離的二乘,但不一定順於悲濟的大乘道。對於這,虛大師深入佛乘,獨具隻眼,揭示了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 ──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但由於某些眾生的根性偏狹怯弱,佛(及古德們)這才對於大乘,旁立二乘究竟的方便道。在大乘法中,也旁開由天乘行而入佛乘,由二乘行而入佛乘的方便道。所以從虛大師抉擇開示的全體佛教來說,一切無非成佛的法門。這不但綜貫了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階,而且還綜貫了正常道與方便道的一切。圓滿顯示了佛道次第的全貌,導歸於究竟無上的佛地。
  從前在香港時,就想依據虛大師的開示,參考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綜合在法藏中的管窺一斑,寫一部簡要的『成佛之道』,綜貫一切佛法,而歸於一乘。這一直到民國四十三年,在臺
灣善導寺的共修會中,才由淺而深,編幾句偈頌,一面編,一面講。但為了事緣,特別是大乘部份,非常的簡略。四十六年秋,把過去編的偈頌,修正補寫,為女眾佛學院講說。四十七年冬,再加修正刪補,開始為自己所編的偈頌,寫下簡單的解說。去年底,在善光寺度舊曆年,這才全部脫稿。算起來,已經過六個年頭了!這部二十萬字的成佛之道,正在排印流通,所以略說本書的意趣──綜貫一切佛法而向於佛道,以為序。中華民國四十九年十月序


印顺导师简介


釋印順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又稱印順導師、印順長老、印順法師,俗名張鹿芹,浙江海寧人,為太虛大師門徒,近代著名的佛教大思想家,解行並重的大修行僧,被譽為「玄奘以來第一人」。著作等身,曾以《中國禪宗史》一書,獲頒日本大正大學点击此处进入页面大正大學,请移除内部链接助手模板的正式博士學位,為台灣比丘界首位博士。畢生推行人間佛教,「為佛教,為眾生」。他也是慈濟證嚴法師依止師




仁俊長老簡介


仁俊法師,江蘇泰興人,西元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出生。七歲時於家鄉黃橋傳道和尚座下出家,並入村塾讀書。十七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到常州「天寧寺佛學院」受學。一九四一年,得知廈門「閩南佛學院」招生,千里負笈,考入閩院受學。一九四三年畢業,回「天寧寺」任執事。三年後應杭州「武林佛學院」之請,到武院任教。 一九四八年,轉赴上海「靜安佛學院」任教。一九四九年以大陸國共戰事惡化,京滬形勢緊張,輾轉到廈門,繼而轉赴香港。在香港四年,曾隨印順法師住在青山「淨業林」,同住者有演培、續明、常覺諸師。一九五三年,以印公導師年前去臺灣,仁法師亦申請入臺,住在新竹青草湖「福嚴精舍」。印公導師創設「福嚴佛學院」,仁法師即在佛學院任教。在香港同住的演培、續明諸師,也先後抵臺,追隨印公導師,實現導師內修外弘的理想。其後仁法師並曾於南投「碧山岩」與屏東「東山寺」短駐。一九六○年前後,在臺北新店建「同淨蘭若」,在當地弘化。 一九七三年,應「美國佛教會」之請,赴紐約任「大覺寺」住持,並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一九七七年底,辭「大覺寺」住持。翌年,移居「法王寺」靜修。一九七九年又移居同淨學舍。一九八○至一九八四年任「美國佛教會」會長。一九九○ 年設「同淨蘭若」於新澤西州定期講經說法,並成立「眾姓文教基金會」,主要資助有心向學之僧青年。一九九三年為轉美國度假之風,令學人多得法益,創辦名為「佛法度假」之假期佛法講習。一九九六年成立「印順導師基金會」以宏揚純正佛法。一九九七年創辦《正覺之音》。二○○二年六月復任「美國佛教會」會長。二○○四年初力薦美籍上座比丘菩提法師接任而堅辭「印順導師基金會」董事長職。旋為基金會恭請為榮譽董事長。仁法師除就近在新澤西「同淨蘭若」、紐約「東初禪寺」、「大覺寺」、「莊嚴寺」、及美西、美南各佛教社團講經弘法不輟,並經常應邀遠赴海外,如南美、加拿大、台灣、大陸、香港、新加波等地弘法。仁法師筆耕不息,來美之前,臺灣的《海潮音》月刊每期都有仁法師的文章。來美之後,文章仍散見於臺灣的《菩提樹》、《慧炬月刊》,以及美國的《美佛慧訊》、與《正覺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