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8日星期四

09年10月7号(學佛三要/下二、生生不已之流)

宝财:看40页第二段:“不這樣去理解,從宇宙或社會全體去說生生不已,可說是本末顛倒,錯誤之極!結果是重外而輕內,重整體而輕視個體,陷於非宗教的。他們相信物質不滅,相信社會價值,而忽視個己生命的不滅,忽視個人的道德價值。他們會著重於外界的改造,而忽略自我的革新。結果,這不是唯物論,就是唯物論的同路人。佛教的信徒,著重於每一有情的生生不已,確信每一有情的行為價值,從自作自受到共作共受。從人類的展轉增上,互助共存,實現社會的進步。由於人類(有情)自身的「和樂善生」,而全宇宙的一切,都充滿和諧活潑的生意。(《學佛三要》p.40)”有时我们初学佛,一些倾向科学的也容易犯这样子的毛病。太注重外在而忽略自我提升。佛法所要探讨的还是这个有情生命。

天赐:佛教讲菩萨道,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我求安乐,这样的精神不是重整体吗?我们常讲缘起,我们依靠社会而活,所以从宇宙,社会的生生不已而说要救度一切众生,取之社会,回馈社会(佛陀制僧伽托钵的制度,不就是要让大家不舍弃社会的精神吗?)而这里说是本末颠倒。

宝财:因为他们忽略了自己这个生命,而是只是很注重外在外在的社会,他不是菩萨的境界,菩萨是不为自己的解脱,而是把众生放在前头,为众生的苦。(天赐:这里的意思是不是先提升自我过后才发大悲心?才有力量,才能够做这样的事情?还是有另外的意思?)我认为他不是这样子,如果你忽略了自己本身的提升,也不是佛法所要的。难道菩萨道就是一直在做外在的而自己本身就没有提升吗?我认为不是这样子。

天赐:会不会是说菩萨道的众生是内心的众生,大过于外在的众生?

宝财:你能够偏重但是不能够偏废,最后还是要把三心拉回来。如果大悲,智慧和信愿不能够偏重,偏重那一个都不理想。如果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到最后会成为败坏菩萨。没有智慧,不能无我,无相,遇到逆境或不如意难免会灰心放弃。这种例子太多了,注重外在的提升而忽略内在。

德华:我觉得这里跟前面的有关联:“自然界的山河大地,草木叢林,佛說他是無情,是沒有情識的,沒有命根的。但由於一切有情的「業增上力」,這些無情物,也現起無意識的生命形態。這些並不是生命當體,有情才是生命的核心。有情的共同業增上力,影響無情而現有生命相,這等於光明四照,一切物都籠罩在光明中一樣。(《學佛三要》p.40)”自然界山河大地,这种种都是无情的,是没有情识的,佛法是要针对有情而说,但是也离不开跟无情互相依存的关系。如果你从宇宙社会去说生生不已,还是说单从有情这边说生生不已,都不是属于中道的。无情的器世间和有情是缘起,相依相待的,才可以成立这个缘起法。

宝财:所以说,他是不可以机械化的分开(天赐:只讲心而不讲色的。)因为有情识所以有生命。有情识的生命是正报,外在无情识的生命是依报。就是因为有我们的这个身心和外在的那种境,那么我们就是有这样子的关系(天赐:所谓,依报,是不是说依靠有情才有外在的吗?)依法佛,不能说完全把它分开说,有这个身心的正报,那么山河大地的器世间是依报来的,如果说有一天地球毁灭了,我们也跟着消失吗?,可能那个时候又有另外一个器世间而我们有情的生命又再那边延续。所以说器世间是依报我们这个有情是正报。有尘境的关系,众生才愚痴,才颠倒的以为有一个我,一个真实的我。外在和内在只是这样子一种关系而已。

德华:看28页:“六識,是六類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六類活動
。每一識的同時,有情緒作用的受,取像作用的想,意志活動的行(思),及許
多心所法。此外,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佛法中稱為細意識,近於心理學上的下
意識與潛意識。這在一般心性浮動,向外奔放的人,是不大容易覺識的。惟有真
實修行人,心地安定,才能多少察覺到。微細的心理活動,也是極複雜的。
(《學佛三要》p.29)”这个“微細的精神活動”和“微細的心理活動”是有什么分别呢,你们怎样看这一段?

天赐:前面受想行识是六识,还有第七和第八意识,不是吗?

德华:第六第七和第八意识是“心”,“意”,“识”,第六识是了别,第七是思量意,第八是集聚义,集合在一起。六七八,他其实可以看作第六意识(天赐:那么,你的意思是这个六七八识只是五蕴而已?)他其实是在识里面而已。一二三四五,我们很容易解答,眼耳鼻舌身,都觉得有一个个体在那边,而第六意识那个意,你摸不到看不到,而那个六七八其实是在一起操作。(天赐:就是受想行识?)不是,受想行识,每一个识里面都会有。一到八识,然后受想行识呢是五蕴这个部分,五蕴去掉那个色,然后有受想行,从你的眼缘境发识,缘境发识的过程,他就会有这个受想行在里面操作。

天赐:是一定要在清醒的状态才会有这样的作用吗,昏绝的时候有这样的作用吗?

德华:这个东西其实,本来是不想讲的,但是随便讲讲一下你记得上次你给我那本洪德仁写的吗?其实在五蕴里面他怎样分你知道吗?如果你要从对外境来说,他可以分能识蕴和所识蕴。对内心来说,对内心说也可以分能识蕴所识蕴。不过这两个的微细的精神和微细的心理活动我不明白,所以不敢下定论。

天赐:我想是比较不容易察觉的心理活动,两个精神和心理是一样的。

宝财:这里讲的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