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星期三

09年9月30日(生死大事--下十一 20)

翠芳:232页最后第七行:“為什麼死後要再生呢?這可不一定,有的死後再生,有的就不會再生。所以死後再生,是因為業力的驅使。但依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一個人總有善業與惡業,那就不是永久解決不了生死嗎?真實的說,單是業力,還不一定能使我們再生;除了業力,還要煩惱作助緣。煩惱中最重要的,是生命之「愛」。貪戀世間,希望生存,這一念存在,就種下生死死生的根源。修行佛法的人,要了生死,就是要斷除生命之貪愛。例如雖有種子,如 不澆水加肥,就不會發出芽來。(《佛法是救世之光》p.232)”这样子我们只要不起贪爱就不用来生了咩?这样自杀的人厌恶世间讲不会再来世间?如果这样只要不贪爱的话这样很简单吗,不用修到半死。

天赐:没有贪恋的倒转厌恶算不算呢?能不能使你不再有来生呢?其实很多人有这种观念,厌恶时间(翠芳:SO如果是厌恶的话就去自杀咯?)所以自杀的人他没有贪恋世间,他还有来世吗?(翠芳:但是你也不知道他自杀过后有没有来世,你也不知道。)一般我们的想象是有。

德华:他所谓没有贪爱,这个爱应该是根本烦恼里面那个爱,前面一课有谈到根本烦恼在阿含经是见,爱和慢三个,见是执着,爱是对自己的爱好,慢是自己的优越感。就因为这三个因素造成有烦恼。爱不是这一生你意识说你知道我不贪爱就不贪爱,而是那个根本烦恼的那个爱,那个爱的力量才会引起这个业,有一种力量推动这个业种子去现行,不是说你这一生能够明白的能够了知这个第六意识,你所知道我爱这本书,我不爱这本书的那个爱,而是那个无明的根本烦恼的那个爱。而你现在的意识也不知道无明根本烦恼的爱是怎样去驱使你催促你去进行操作你那个业种子去现行,你还没有看到那个这样微细的部分。(天赐:就是唯识学里面有分第七第八意识的那个?)。也可以说是属于第七“末那识”,里面有一个是杀迦耶见,一个是我爱,一个是我慢,一个是无明,因为有这种东西一直在操作,而不你现在有的第六意识在操作说我不爱这个人生,你刚才提到说爱和厌倦,这个也不是中道的,不属于中道的说法。(翠芳:SO就是要断这个根本烦恼才可以。。。)对,要彻底看破,就是彻底看破根本烦恼。为什么有的再生有的不会再生,不会再生就是得圣道的阿罗汉,他们不需要再生。而不是说我们不喜欢,然后死后我们还可以决定,那个可以决定的东西已经是有一个我执在那边。

翠芳:要怎样彻底看破?

德华:就是我们讲的要知道这是无明,要认清楚这个是无明。

翠芳:如果我们已经生存在无明里面,怎么知道这个是无明,怎么去看清?

德华:所以叫你要修学八正道就是这个样子,要明白这个缘起,首先明白这个缘起,然后用中道的思想修学八正道,才不会堕入烦恼和偏见里面,八正道已经包括你要有正见,已经是在里面了,然后才能够有正的念。

翠芳:你怎么知道你的念是正的还是不是正的呢?

德华:这是老生常谈,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要依照经纶,依照经典讲的东西,因为首先你要相信经典就是从佛那边讲出来的东西。不要说我要求说最原本的那本,不要说我亲耳听到佛讲的那个东西才是最根本的。而这个已经是以前的大德留下来的,如果你相信以前的大德们他们有证悟,真的有证悟这种东西的境界,他里面所有的东西你不要相信是真的,而他里面的那个东西是真实是有的,也不要要求生在有佛住世的时候,就算生长在佛世,佛跟你讲了,你听了能够证悟吗?佛弟子没有善巧,跟你讲了,你有没有善根能够开悟,我们相信佛有那种善巧能够知道你的根性。

翠芳:如果现在有佛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会听他讲吗?

德华:你要怎样子讲,因为你这样讲范围太大了。现在这个时候,佛出现在你面前你就不可以相信,你要相信也可以你不要相信也可以,你要依据这个佛跟之前佛所传承下来的有没有契合那个三法印。如果契合三法印你可以相信佛他就是佛用他的化生,还是应生之类的东西,来度化你,但是佛有说他已经涅般他不再来了,如果你要相信他是佛也是可以,他不一定就是释迦牟尼佛,有可能是那一尊佛,那一尊佛,你要这样讲也是可以。讲到最后还是要法依止嘛,自依止然后法依止,所谓法依止,法就是要依据他有遵照这个循环的法则,缘起的法这样子讲,讲出来的东西能够让你受用,你要说他是佛来度化你也是可以这样子讲因为菩萨可以变一切,看那一个众生需要现任何一种身去度化那个众生。

翠芳:如果这样子说,不是有一个佛,有一个菩萨在上面,是这样吗?(德华:在那里上面?)不懂咯,因为可能在弥勒天可能在兜率天。如果不是有一个佛或菩萨,他怎样应化呢,怎样化生呢?

德华:因为我们这样子讲是用我们人的思想,想到菩萨也是像我们这样子有一个肉身,他可能有一个肉身在兜率天啊之类的在修行,真的有一个肉身弥勒菩萨像我们这样子的人啊,人的肉身在那边一直不断的修行啊。但是如果照书里面所讲的,如果他是超过某一地的菩萨,他的法身可以遍一切法界。而不是我们想象有一个肉身之类才可以出现在你面前才是菩萨,因为我们的思考方法一直就是这个样子。而书里面讲的菩萨可以遍一切法界。(翠芳:如果是菩萨遍一切法界,他怎样化生呢?)你就是一直抓住他怎样化生,他会化生像有一个人这样的化生出现在你面前,你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实的菩萨。(翠芳:那你认为不是这样吗?)我不敢说不是这样子,而是我有另外一种想法,比如说,我很赶时间在驾快车,但是前面有一个人他驾的很慢,那个前面的那个人可能就是菩萨的化生,他要来保护我,可以这样子讲,而不是把前面的那个人当成是菩萨。而不是认为前面在驾车的那个人就是一尊菩萨来的,你可以这样子想是菩萨的化生遍一切法界,他能够度化,因为你很冲动的时候他有一个东西来阻止你,如果你看到这个东西。因为你驾很快脾气很坏的时候,你很冲动的时候,可能就是那个当下,让你生起一种很不好的因缘,会发生车祸之类的东西,在你的意识里面你已经没有办法控制了,而前面就是有一个人挡住你,你可以这样子想,是菩萨有这种化生在那个时候。我有这样子思考过,但是我不敢告诉你是不是这样子因为如果要明白他说菩萨可以遍一切法界,而不是把前面那个人就当成是菩萨化生在前面驾车阻止我,而是这个法。

天赐:我们进入下一课,“生生不已之流”,看24页最后一行:“我們要堅定的信仰:凡是有(情識的)生命的,死去了,絕對不就是毀滅同樣的,未生以前,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前一生命的結束──死了,即是後一生 命的開始。如秤的一頭低下去,便是一頭高起來;生命是流水一樣的不息流去。 佛弟子對於三世延續的生命觀,是這樣的堅信著。”假如一个佛教徒只是相信这样,叫他解释,他也讲不清楚,但是他一世人都坚信不移,这样是正信吗?可以吗?

德华:有信无智长愚痴,有智无信长邪见。从这两句话来断定这个东西。(天赐:SO?他这样子可以吗?)你觉得他这样子是有信无智的话就是愚痴。(天赐:以你的看法呢?)他相信但是没有真正去了解,他就是长愚痴咯。

天赐:我们都相信,三世延续的生命观。但是对不信的人我们这样解释?

德华:我也想过你的问题,也没有办法讲清楚。就好像前面那一课讲到,你只要行善就能够保住人身?这样的讲法和你现在这个讲法也是有一样的效果。

天赐:刚才那一课有讲到,第一,虽然前世造许多业,但是最重要还是今生所造。第二,就是死的时候随重业,随习,随最后的一念。一生行善多的人,这三样都会倾向善,也许不生人也生天,就是不会堕落。

德华:我们讲应该而不敢肯定。

天赐:如果善有善报,我们只能够说多数会生善趣。一个差别就是有皈依佛法僧。因为基督教徒也会做很多善事,他也会往善处去但是不一定会听闻佛法。而一个皈依三宝的佛教徒他来生还会听闻佛法,在我的观念里面,生天也是可以修行的。

德华:相关的一点,为什么西藏的仁波切可以知道投生到哪里?

天赐:那个是有特别的修行。

德华:他很肯定会生到哪里。被找到的小孩,如果不是,经过这样子的训练也是会有力量。但是他们这种方法可以肯定修善可以生人继续修行佛法,就很有力量。

宝财:不是说西藏的修行方法就善有善报,一般上的佛法说,不管学不学佛总之善有善报。善有三种,布施持戒和修定。这是人间的三福报,而如果说只是修善而没有戒和定就不一定能够保证再得人身。

天赐:以一个普通的佛教徒,不是很深入经藏,只是师父讲行善他遵从,讲持戒他也遵从,这样的人应该也能够不失人身的。回到刚才的问题,只是相信三世延续而不能讲清楚他的道理,是正信吗?

宝财:我认为学佛是有次第的,要先了解世间的正见。现了解三世因果的生命,当然只是这样是不足够的。所以也称为世俗谛。再来要知道怎样解脱,如果连三世都没办法掌握。就想谈缘起,空是不能够的。我本身开始学佛也只是接受学习而已,要没有能力深入的思考。过后慢慢的更加深入就不同了。我认为开始只是接受相信是可以的。但是也是要如理思维的。


天赐:其实要证明三世延续也是不容易的,你看卅一页:“怎样才是正信?是一般人既沒有下過這番功夫,沒有這種超常經驗,也無法勉強他信受。對這些人,連佛也無可奈何他。(《學佛三要》p.32)”没有神通,相信就好了。你刚才讲,我们以那个过程,开始学习只是接受相信,过后不可以停顿要继续学习到有两条路,一是修到有神通,自己可以看到,一是理论讲得通,虽然这边他说佛也无可奈何,但是(《學佛三要》p.31)33页这一段解释了佛所无可奈何的事情:“ 在沒有現起──現在的──以前,或起而即滅以後,即使覺察不到他的存在,他還是有的。不會憑空的從無而有,也不會從有而成為什麼都沒有。所以如不信生命與心識的通於三世──前後,即失去時間的特性,等於否定了生命的存在。然而生命是現實的存在,不容許否認,那怎能沒有過去與未來呢?(《學佛三要》p.33)"所以当我们观察时间的流动性,我们就可以肯定过去和未来,如果否定时间就否定生命的存在。他这个理论就可以让我们建立肯定有三世的延续。

宝财:所以性空是不会破坏因果的现象的。只是说他的法,一切法是性空而已。

天赐:廿五页第七行:“不談生前的二世論,也許以為生前是在神那裡吧(與神別體,還是渾融無別)!不知為了什麼,生到這世界來,飽經世間的憂患,而幾乎全部走向墮落(生天的是少數吧)。(《學佛三要》p.25)”这里所谓堕落是何意?什么是世间的堕落?什么是佛教的堕落?

宝财:因为信神的说你不信神就是堕落。信神只有二处而已,就是天堂和地狱,就是信神的升天少数,堕落比较多。

天赐:所以他这边的堕落就是佛教讲的三恶道啦。刚才你讲的有善和有戒就比较不会失去人身。。。

德华:我的明白是,他们只相信现在和未来,前世是从神那边来,那是从天堕落到人间来,然后你生到这个世间或许你可以回去天或许没有的回去,所以他说生天的是少数吧。从天下来就一直堕落一直堕落。我是这样子理解。

天赐:你认为一般人对堕落这个句子作何解释?

德华:一般就不以三世来看的话就是现在比不上从前就是堕落。三世因果就要比较前世今生和来世,就用六道,人天就比较高一点,其他三恶道就是堕落。

天赐:我为什么提这个堕落就是世俗一般的堕落就是吃喝嫖赌,懒惰,不务正业,反之,积极的成家立业,就是不堕落(德华:就是看起来你比以前好啦。就是你有上进,如果比以前差就是堕落,看你又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你是要比你的钱,现在比以前更多了你就上进,如果少了就是堕落),不过在佛教里面就很广了,牵涉到持戒,牵涉到贪嗔痴,那么怎样跟世俗,看起来成家立业,也是向善向上。

德华:但是要讲堕落基本上要有一个比较,一定要有一个之前的和现在的比较才能够说你是增上呢还是堕落了。

天赐:因为这个跟刚才翠芳提的,贪恋世间有关。你要断除你的贪恋,你就能够了生死。有提到”需彻底看破,没有生之爱恋,不要把生死看着好事情,才会厌离生死。"就是不要把人生看着是好事情,那么世俗的人他说成家立业,多子多孙就是好事情而佛教说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好事情,人生是苦多乐少。所以世间的不堕落反倒是佛教的堕落。(德华:他不可以说是堕落。)也不是堕落啦,但是他交代说不要看着是好事情。所以如果是你看着是好事情就是一种堕落。

德华:没有,这样你要把范围再重新列一下,如果你说在这一世的范围里面看,你贪恋世间种种,但是你不是有堕落的性质,而你是很积极的生活。如果在这一生你看着是好事,在下一生,你一直在生死,生死,或许你生天,或许你堕落到三恶道里面去所以他也是在这个生死里面,佛教要讲的是我们要出离这个。所以你一直在这边生死轮回轮回有可能你会堕落。

宝财: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也不是说绝对的堕落,如果你有佛法的智慧,你不是贪着这个世间。你所作的是提升的比如说行菩萨道。贪着世间就会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就会造恶业,造恶业就要受苦果,你就堕落了,不单只这一生痛苦,下一世可能还是堕落。

天赐:所以你的不堕落的底线就是不贪嗔痴啦?加两个疑慢,减少贪嗔痴疑慢就是不堕落,增加贪嗔痴疑慢就是堕落。佛教讲减少贪嗔痴疑慢,所以和信神的相比,师父说信神的堕落多。

翠芳:但是如果信基督教,回教,虔诚的那一类也不见得会堕落。

宝财:所以我刚才就强调,信不信佛都好,只要没有提升智慧,意思就是说,提升就 不造恶业。不会造所谓堕落的恶业就不会堕落。如果佛教徒贪嗔痴烦恼多,也没有提升智慧,就会造恶业,同样会堕落。

天赐:堕落的比较多。

德华:不可以这样子讲,佛教徒如果没有正见,也是堕落的比较多。佛法不是因为有佛出现才有,本来就是这样的,其他宗教如果能够依照这个法性法尔去提升的话,他也不会堕落的。

天赐:所以看起来堕落也不这么的容易吧?

宝财:堕落很容易!因为我们的身心很容易贪着这个世间,你就容易造恶业。

兴民:其实如果不是到了落魄的时候,像进入监狱或者堕落到地狱,他不感觉到是在堕落当中,但是其实是在堕落是往下掉,为什么往下掉,就是一些障碍,一些愚痴,不知不觉中,又接触另外一个因缘,又再往下掉,那个恶因在那边,集合那些恶因,一直往下掉的,掉到什么地步,不知道,直到有一天突然间问到,咦?怎么比以前落魄了,问题是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堕落了。

德华:就是因为这个不知道,所以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让他这样子随波逐流?

兴民:因为在追逐满足贪欲的时候,你不亦乐乎的,哇,这个年轻人有志气,我们都是这样鼓励人的,就是说蛮有意思的生活,很充实。有一种人他堕落是因为邪见,他堕落他会埋怨,是别人造成他堕落。

宝财:以前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也是这样子,我们根本没有一套人生观也不知道这是不对的。
天赐:你讲的是不是这边,第廿七页:“些學佛的,忽略三世相續,誤解解脫的真義,消極頹喪,以為人生毫無意(《學佛三要》p.27)義,過著不能努力止惡,也不想積極行善的生活。(《學佛三要》p.28),”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

德华:这样子看,应该是没有佛法所说的正见。

宝财:如果他信解三世的因果善恶的延续,他就会努力的行善。

天赐:他这边是讲误解解脱的意义,看回刚才说过厌离生死,不贪恋生死就没有来生,看看这两段的关系。变成消极颓丧,以为人生毫无意义,不要贪恋人生咯,人生本来是会带来苦而已吗。

兴民:命可以抛掉不要。

宝财:命可以不要咩?他是消极颓丧而已,并不代表他不染着生命。无明才会消极,不会珍惜人生,他误解(天赐:我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会误解。)

兴民:那个动机只是说要离开痛苦,所以他自然能够在一个定境里面离开那个痛苦,哪怕是那一刹那都好,他觉得就这样可以了。

宝财:可以咩?这样的人消极颓丧他还能够修学禅定咩?他的信念还能够这么强,提升他。。。如果是这样,他不会用这样的句子,消极颓丧,他是完全没有看到人生观。那个人生方向。(兴民:他的所谓解脱可能不是我们所谓的解脱。)解脱?他根本就误解了解脱,本来学佛是要求解脱是没有错的。但是他根本都不知道学习佛法要怎样去解脱。

天赐:所以这边又触到上次你提出的法次法相很重要,先明了接受三世因果,学习行善布施,再来谈解脱,从五乘共法到三乘到大乘,等等。

天赐:上一个礼拜,你提到的问题,五蕴的复杂性,这里有解释:这段:“六識,是六類的心理活動,是複雜的六類活動。每一識的同時,有情緒作用的受,取像作用的想,意志活動的行(思),及許多心所法。此外,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佛法中稱為細意識,近於心理學上的下
意識與潛意識。這在一般心性浮動,向外奔放的人,是不大容易覺識的。惟有真實修行人,心地安定,才能多少察覺到。微細的心理活動,也是極複雜的。一、自我的認識:在此身心總和的活動中,由於相似(似一),相續(似常)的生命態,不自覺的引起自我的觀念,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成為一切活動中最內在的觀念。二、不同的個性:個性雖不是絕對的,而一生的性格,興趣,重情的,重智的,始終保有一種統一性。三、經驗的保存:唯識學者別立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末那是自我見相應的,而賴耶是經驗的保存者。不同的個性,可通於二者。有情
與命者的分析(這裡是依人而說),大致如此。(《學佛三要》p.29)”讲的好,德华问五蕴的复杂性,这里给予解答。

天赐:这段:“法所說的生生不已,是從這樣(《學佛三要》p.30)各各有情來說,不是從宇宙或社會的全體去說。(《學佛三要》p.31)”是什么意思?

德华:上次说过,佛法对有情世间说,除了有情世间还有另外一个器世间。器世间是不说生命,桌子,书本,这种东西。是属于宇宙的或者社会的东西。他没有所谓的识。佛法要说的都是针对有情而说,所以他说不是从宇宙或社会全体去说。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