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

09年9月2号(成佛之道。。五乘共法章。。『中五 3 P61~P94』)

德华:看第68页第6行:“說到報,嚴密的意義是異熟──異類而熟;這在因果系中,屬於因果不同類的因果。(《成佛之道(增註本)》p.70)”在那一本书里面,异熟就是两句话,就是异时而熟,和异类而熟。因缘具足了种子现行所以叫做异熟,他是异时而熟,异类而熟。他也是需要看时间的。

天赐:中观就没有异时而熟,一切是无常变化,如果说这个因就没有遇到缘所以还没有熟,但是那个因有在吗,这样那个因的状况是怎样的,是不变的吗?

德华:所以刚才我就是告诉你中观只是讲圆成实,就没有跟你讲异熟。异熟就是唯识里面的遍计执,就是错误虚妄分别,依他起就是因为要讲出这个空所以设定这个有的东西给你看,因为要讲明这个空性是什么东西,所以讲出一个概念的东西给你听,而这个依他起只是一个概念。依他起里面所以是异时而熟,异类而熟,讲这个种子怎样现行需要怎样的条件等等,所以带入中观里面来的时候,他就不可以了。只要能成就了,转识成智了,那个时候已经是圆成实,而圆成实里面的东西其实就是中观讲的,带入八不里面其实就通掉了。他这个依他起的部分讲这个理论,讲这个“有”的东西给你明白。讲他是这样子操作,操作,操作,然后讲到最后,要到圆成实的部分就是那个无分别智了的时候,他能够转识成智到清净了,转识成智之后,所以你说转识成智之后阿赖耶识在那里,就不能说有阿赖耶识了,他其实已经转掉,你说有一个阿赖耶识在那边,其实所谓阿赖耶识的有没有,只是种子有没有现起那个功能而已。所以,在那个状况依他起的时候,他是异时而熟,异类而熟。所以依他起过后,只要你看到清净圆成实了,依他起还是不究竟的,只是讲一个状况给你知道,圆成实才是真正的中观讲的空性,所以中观就是讲这个意思。

宝财:因为他直接进入了圣义谛,你那个讲那个,依他起那些,他们是属于世俗谛的。中观他直接就进入了那个圣义谛了,讲他的实相。

德华:在那一个部分,如果遍计执,他带一个能所进去,他讲得比较细一点。所以我们在遍计执的时候所谓能所就是一个能观察和一个你所观察的东西,这个是在遍计执,就是虚妄的。然后现在讲依他起,所谓的能所,能观察也是你的内心,所观察也是在你的内心生起的,就是之前讲的,这本书我看到了丢掉,但是你识里面有一本书在。这是属于依他起的部分,而在圆成实里面,就是“有书咩?”圆成实就是讲这本书是空性的,所以一切都是空性的。所以它是三个部分的东西。

天赐:你说中观是在讲圆成实这个部分,要是,不是在讲这个呢?中观就讲一个法则。所谓法则就是全部都通而且不变。讲一个法则就是无常,讲到透彻了就没有异时而熟。因果并不是一个因一个果,也不是许多因许多果,合起来。当提起因缘和合这一句话,我们会想到在和合之前是分开的,这容易让我犯错,在无常的状况怎样分开,怎样一起呢?只能够说是一合相。他一直变化,一直变化,所以不能够说是“异时”--现在没有以后就有,这样就是说现在就不变了。只是这个不变就不符合无常。三法印里面诸行无常他通不过,通不过就不是佛法。他是无时无刻都是如此,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一一当当,如是如是,就是每一个时刻他都是缘起,缘起就是一直变化,一直变化。。。没有停止的,所以也延续,他因为一直变化,所以没有停止,他一直延续的,所以他讲无常,不常,他也是不停止的,不断。所以这个八不的理论只是一个法则。这个法则用三法印来审核都是没有冲突的。所以很简单的一个理解,学习佛法不可以离开三法印,离开了就不符合佛法。不离开这个法则是我的态度,那么要怎样理解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就是我们用功的地方。

宝财:中观他比较不同,他直接就告诉你就是一切的法他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天赐:一开始学习佛法就讲无常,那不是很粗浅的吗?)但是不是这么容易每个人都掌握的到的。因为你要讲无常但是你又要“呃!无常怎样相续呢?”。这些就是缘起法,就是说,那个无常他又能够和那个相续,不断啊,他两个是通的,你一定要想到通,不然的话他的法怎么所谓的会有缘起法呢?我们这个世间又怎样延续?所以为什么佛在阿含经就举这个火的例子就是来跟你讲,这把火点来这把火,这把火跟这把火有关系但是他又不是“A"的这把火,但是他又不能说他和他是没有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子的。最主要佛陀他还是要讲的还是讲回我们的生命,他说我们的生命的实相就是这样子。就是所谓的不常不断吗,但是他又不能够跟过去的完全没有关系到。完全没有关系到也是错的,你说完全是过去那个也是错的,因为这个就就是常了,你说完全没有关系就是断了。没有关系修行也是没有用。所以他说既然有过去但是又是没有自性的,所以他才说我们的生命是无我的,无我并不能说什么都没有,他只是这样子的关系而已。

德华:你刚才讲这个无常的现相,印顺导师也是有提到这个啦,他说如果你用无常去观一切缘起,他说也是属于所谓的二乘不一样应该是声闻:“聲聞學者初發心時,以無常為入道的方便門,見世間的無常生滅,痛苦逼迫,急切的厭離生死,欣求涅槃;所以放下一切,少事少業,集中全力去修習正行。菩薩就不能加此,假使厭離心太深,容易落在二乘中。因此,悲心迫切的菩薩,從性空的見地,觀察世間的一切,雖明晰的知道世間是無常的、苦的,但
也能了知他如幻。這才能不為五欲所轉,於如幻中利益眾生,不急求出三界去證
入涅槃。阿含重心在聲聞法,般若重心在菩薩道。本論是三乘共法,特明空義,
也就隱然以大乘為中心的。見理斷惑,二乘是共的。要說不同,只是一是圓滿了
的,一是沒有圓滿的;一是可以二諦並觀,一是不能二諦並觀;一是煩惱習氣都
盡,一是習氣尚未清除。(《中觀論頌講記》p.30)”他这样子讲其实也是说从中观入门也可以说有一个声闻乘,有一个菩萨乘。所以可能直接我们就是要说,观察一切都是无常苦空,所以有可能说,是属于声闻乘。

宝财:他这边最主要说,因为声闻是不同,因为声闻从无常看到有生灭,生灭就是生死就是有流转的生死,那么既然有流转的生死,然后就从流转到还灭,从生死到没有生死,他是这样,菩萨就不同,直接就证入无生。

天赐:我觉得声闻能够从证悟无常,就一定能够证入无生。

宝财:声闻要出离,只要能够还灭出离生死就够了。而菩萨不同。

德华:声闻还有所知障要克服。

宝财:菩萨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一直在修,一直在修,慢慢的习气和所知障都没有了,阿罗汉就不同,因为他们这一世已经证了。为什么说佛已经断了那个习气,阿罗汉没有,因为他们这一生他们能够领悟到了缘起法,所谓的无常到还灭,他们就证了无生了。

天赐:我们讲“法”就是要灭除烦恼,要怎样灭除烦恼呢,就是要灭除根本的我执,要破除根本的我执就必须真正掌握到无常,之后还会觉得有烦恼吗?他看到本来没有我执只是无明才认为有,明白到是因为我执才烦恼。要是说一个可以证入涅般的人不能够透彻无常会让人难以接受。

宝财:开始的时候是这样从流转到还灭,修行进步证了就没有了,所以就证明说我执法执都没有了。

德华:菩萨和阿罗汉的境界是一样的,只是菩萨有愿,要度众生而已。还有一个问题,82页,怎么讲到地狱只有一种金属罢了,就是铁?不说有钢有铜?(天赐:那个时候还没有钢吧。)但是地球的确铁的成分比较多。

天赐:接下来是佛法概论-有情人类为本的佛法。

德华:有情的定义是精神和物质,人可能在这边欲界然后他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这样他还算有情吗?因为无色界没有身体了只有心识。

宝财:还是有情。

德华:就是说佛法是要对有精神和物质的动物讲的,不是对无色界讲的。
(宝财:是对人。)你看这边:就是连物质的身体都没有了。。

天赐:第72页也是有讲到:“化生更不需此肉體的憑藉,即隨業發生。依胎、卵、濕、化的次第說,化生應為有情中最低級的。但從來的傳說,化生是極高的──天,也是極低的──地獄,而且還遍於鬼、畜、人三趣中。(《佛法概論》p.77)”所以他这边不需要肉体。但是这边第45页,他又讲说:“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於物質,也不應偏於精神
(《佛法概論》p.48)”又说:“有情為了解決痛苦,所以不斷的運用思想,思想本是為人類解決問題的。在種種思想中,窮究根本的思想理路,即是哲學。但世間的哲學,或從客觀存在的立場出發,客觀的存在,對於他們是毫無疑問的。如印度的順世論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又如中國的五行說等。他們都忽略本身,直從外界去把握真實。這一傾向的結果,不是落於唯物論,即落於神秘的客觀實在論。另一些人,重視內心,以此為一切的根本;或重視認識,想從認識問題的解決中去把握真理。這種傾向,即會產生唯心論及認識論。依佛法,離此二邊說中道,直從有情的體認出發,到達對於有情的存在。有情自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緣成體。外界與內心的活動,一切要從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為本,外界與內心的活動,才能確定其存在與意義。”(《佛法概論》p.47)然后在后面第76页又说:“佛法雖不以為心靈由於物質的派生,也不以為生命是這一世界的新品,心色是相互依存的無始存在。(《佛法概論》p.78)”这样天神也是有色,因为他说:
心色是相互依存的無始存在。

德华:你看接下去:“世界初成,還沒有有情,以後才有有情的發現。這最初出現的,即是化生人。(《佛法概論》p.78)”这边讲化生人又不是有情。(翠芳:矛盾。)

宝财:你要知道为什么他这样子讲,这样子讲有情和那个心色又有什么不一样。

天赐:同一页:“佛時,沒有那一比丘或那一人是化生的,說人類的化生,即約最初出
現這個世間而說。(《佛法概論》p.78)”(德华:是有矛盾,现在有没有化生人呢?)(翠芳:可能有,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人类越来越多呢?)。我曾经讲过,最近有买圣严法师的CD,在处理的时候有听到,他举例,说是真实的事情,有一个人被砍头,他的识跑去另外一个地方,还跟另一个女孩子结婚,还生孩子,最后有认识他的人遇见说:“你应该是死了的。”然后带他去看他自己的坟墓。他看到自己的坟墓之后就消失了。

德华:会不会那个看到他的人也是死了的,带他去看坟墓。

天赐:他说,还有身体,还结婚,还生孩子呢。

宝财:佛典是有讲到人是光音天化生,但是那是后期的佛典不是早期。

天赐:第56页有讲到色:“色的定義為「變礙」,如『雜含』(卷二‧四六經)說:「可礙可分,是名色」。有體積而佔有空間,所以有觸礙;由於觸對變異,所以可分析:這與近人所說的物質相同。(《佛法概論》p.58)”不过从我们一直觉得有许多矛盾,好像这个层次的色是一个,似乎还有其他层次的色。我们只好这样子去理解。

宝财:色有粗有细的。如果你从物理学来讲,那些原子阿分子不是色咩?他只是比较细而已吗。有的肉眼看不到,有些是有障碍的有些没有。

天赐:但是什么时候讲有什么时候讲无就得我们自己去掌握了。这个部分,我的态度是色跟心是不能够分开,然后天人也是有色,是细微的色,只是不知道他的色是怎样的,如果你问我无色界呢?为什么他给你这个名字叫无色界呢?这个部分我无法解释。

德华:我在外面拿到一本赠阅『达摩四行论』,他说: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自知心色两相具生灭。这是说你悟了,就知道,色不是因为有色才知道有色,是因为有心才知道有色。但是你的心呢也不是心来的,因为有外面的色,所以你说这个是心。

宝财:一样啦,能所啦,有能就一定有所。所以说心王,一切都是心在主导。

德华:但是这个没有解决无色界的色。

天赐:我只从无常去理解。色无常,心也是无常,所以是同一本源。我们所认为心色的区分是我们的误解,他的实相不是我们所以为的。这个对立是我们假立的。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