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0日星期四

09年7月29日,谈修学佛法下八12

天赐:看166页倒数第3行:“因为闻了佛法,心中生起了智慧,具正知见,以此正见扫尽身心的一切妄执,就可证得涅般。”很好,听起来很容易。
德华:尽量建立正知见,要有智慧才能建立正知见然后有了正知见就一定要有一个方法,才有办法扫除身心的一切妄执。妄想执着还有很多种类,要扫完这一切种种的妄想执着才能证得涅般。


天赐:173页第4行:“佛法中所说的智慧,世间的知识是不能为比的(福德是可以共世间有的),这佛法中的智慧和世间的知识什么不同呢?再来第6行『生得慧』是与生俱有的,生到世间的人都有,可以依世间因缘而充分发展的知识。这是一般的智慧,就是哲学家,科学家等,也都是由生得慧而成功的。修学佛法要从『闻所成慧』做起。”他这样说,世间学的学习和佛法的学习是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
宝财:因为佛法有如理思维,没有如理思维就还是一般世俗的有漏智慧。因为我们佛法讲的是缘起法,那就要如理思维,不同于世间,世间没有缘起法,所以你亲近他也未必你能够如理思维。善知识就是说他有正见,亲近了他我们就能够如理思维。我认为他不同于世间就是因为我们亲近了善知识我们就能够如理思维。

天赐:世间学的是学问,佛学也是学问,都是以我们的见闻觉知去学习。他说世间学是以生得慧,我们学习佛法也不是一样要以生得慧学习?

宝财:佛法的闻所成慧和生得慧是不一样的。生得慧是你具备了某些条件,比如要六根具足没有残废,思想上也没有残缺,这样子叫做生出来就有这样的条件能够去思考分析,那个叫做生得慧。闻所成慧是不同的,它是修所成慧和思所成慧之前所必备的条件。

天赐:比如说学习电脑,也必须听闻思索而后学会的。

宝财:世间的知识不能称之为慧,因为佛法能够让人证涅般世间法不能够。为什么叫世间和出世间,有漏和无漏。这世间他讲来讲去都不能让我们解脱生死,只有佛法讲缘起性空所以才有无漏。所以差别就在这里,世间一般上的你知道的怎样多都好,世间的学问知识,他还是有漏的。

翠芳:佛法所说,此生故比生,跟世间的相对论有什么差别呢?

宝财:从相对才认识了,相对的法则是绝对,就是空。但是世间的法没有。

翠芳:我们从缘起里面怎样看到实相空呢?我只看到相对而已。因为有生所以有死,也是相对吗!跟世间什么不一样,所以学了这么久,讲的是缘起性空,但是还是找不到诸法实相,要如何修如何用,如果不能那又怎样生智慧,怎样证涅般?

德华:讲佛法,一定是要讲有情,离开了有情就没有佛法好讲了。你说相对论它不包括在有情生命里面,佛法要讲的是针对有情生命而讲的。(翠芳:有情里面是包括什么?)就关于这个身心的东西才讲,和这个身心没有关系的不讲。

天赐:第182页第5行:“重在信心而缺乏智力的,修学佛法时,又增长愚痴心,既不能分别邪正好坏,听说什么就信什么行什么。用现代的话来说;『有信无智长迷信』。”这个『有信无智长迷信』,还好理解,。。。“如专重智慧而缺乏信心,那就是有智无信长邪见。”这个有智无信长邪见能够成立吗?因为当我们讲闻思,他闻了之后,闻所成慧过后应该生起正信了,为什么又说长邪见?(翠芳:对啊,闻过后就有正信了为什么到智的时候还会有邪见呢?)

天赐:我们跳过去这个问题,再来第183页第5行:“依中国佛教的情况说,重信的人多,不肯多作利人事。”为什么会这样?比较一般的佛教,我们都会说,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那么,如果这个人他也不深究,只是相信罢了,他应该会做很多利人事,为什么?因为他相信做善事得善报啊,为什么这边反倒是重信的人不肯多做利人事呢?后面再有谈到信行人,法行人还有悲行人。那天忠安提到说他是信行人,当我再仔细想一想发现其实信行人不简单。如果一个信行人他听完佛法就相信接着去做,他应该很快就有某一些体会,不管是正还是邪的体会,他会有一些体会,这个是不简单,如果他真的相信念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够开悟,他就全心全意地去做的话,他应该很快就有成就了。谈到这边让我想起,释迦牟尼佛是信行人还是法行人呢?他开始出家的时候跟过三个老师,然后很快就达到老师所教的境界,他听完之后马上就实践,不是信行人吗?佛陀是属于哪一类人?信行人还是法行人?看佛陀是比较属于信行人。直到最后到苦修林,为什么他会这么认真去修呢,他是不是一听就信了呢?我开始不敢轻视信行人了。它不是啊嘛啊嫂的专利。

宝财:啊嘛啊嫂未必是信行人,他们听了有几个人去做呢?


天赐:相信了马上去做,也是信行人其中一个条件。能这样才可以说是信行人。好一次提出几个看法,回去第一个,有智无信长邪见,有智怎么会无信?

宝财:这里跟闻所成慧不一样的意思的。重在信根而缺乏智力的和重在智力而缺乏信力的,那个不是已经证悟了的。我认为有这样的人,学佛好多年都还不要皈依的(天赐:原因是什么呢?),还是有这样的人,学者还是很多吗为什么没有呢?

天赐:一个人还没有皈依但是内心已经接受这个法不是已经信了吗?

宝财:我认为他内心还没有接受。

翠芳:他,问他(指德华)他是最典型的。

宝财:一定有这样的人的,因为人有很多种了。怎样的人怎样的想法都有的。

翠芳:你已经闻了(指德华)已经思了那你的慧是不是一种邪见邪智呢?

德华:这个有智无信长邪见,你刚才是讲这句话是吗?(天赐:是)拆开来讲,有智你要怎样的智才是有智,如果只是普通这样人家跟你讲讲一下,你听闻佛法了吗,你生起那个智慧,你可以是很粗浅的智慧还是说好像禅宗已经就恍然大悟的智慧,在智慧这方面已经就有层次上的不一样了,所以说有智先。无信,你是怎样的信心,他里面有说你的信心要到能够说不会有怀疑,很坚定的那个也是信心,你相信一点点也是信心,把这个有智和无信,这样多的智和这样多的信,再画一下就已经很多种出来了。然后长邪见,这个邪见呢,在书里面邪见可以有62种邪见,62个观破我执,然后断见,然后见种种的见,总之不是正确的佛法,不如法的都叫邪见,所以这句话呢可以涵盖很多的范围,所以有这种人。听闻佛法,就算你不完全相信,可生起那种能够接受的OK,你信心是有你接受,但是生起的智慧对于这个邪见还是有我执的,我们世间都是有我执的所以也是一种邪见,所以叫着长邪见。

天赐:可能你的信的层度很高,但是我觉得,我认识了这个理论,到某一个层度,接受就是一种信,所以有智而无信的话,这种情况是很难成立的。他如果是不接受才能够说有智无信。那么有智无信他还长邪见,当然如你所言,还是有邪见,但是总是应该减少些许邪见吧怎么反倒是增长呢?

德华:这边的有智无信,我想不是信心的那个信而是相信,(天赐:他了解,他不接受?),他了解,他不是不接受,他不相信。

天赐:没有吗!他接受就是相信了吗,怎么可以接受又不相信呢?(德华:你试想想,有没有什么东西你接受但是不相信的。有这种状况吗?),那个,比如说你看到警察贪污,你没有办法,一定要接受但是你不相信那个警察,你可以这样子讲但是我们现在谈的是说对于一个见解,一个理论一个论说,然后你听了之后你说你接受这个论说,但是你不相信,在我的看法是说一个人必须是他接受了他才能够生起那个信心或许是相信,如果说他不接受的话他根本就不相信。

德华:从出发点,你接受了那个理论,你相信他就是以我执为基本的,纠集是有一个我执为邪见来的,你为什么会接受,就是有一个邪见我执在那边。

天赐:如果讲到这样的邪见我执的话,当然,还没有开悟的佛教徒都有,你撇不开,这样每个人都在增长邪见,但是这边在增长邪见你要明白这一点,所以一个人他明白了他接受了,他不信,很难,这件事情我很难接受。

宝财:其实这里不是信心而是信仰。信仰是属于感情方面的。

天赐:比如说他是基督教徒他信上帝然后他来研究佛法,他要破斥佛教,然后他明白了这个佛法但是他不接受这个佛法(宝财:他没有这个信仰。)对,当然他接受他就是信仰了。

宝财:当然信仰也是有次第上的啦,那个轻还是重那个样子。我认为这个信字是讲信仰(天赐:但是,在我看来是很难找到这样的事。)有,有专门研究的但是他没有信仰。也是有的不是说没有。(德华:有,有。)(翠芳:不是一个咯,还用问。)

天赐:再下来是刚刚提到的,佛陀是信行人还是法行人。

德华:他是讲初学佛法的人,可以分成三种。佛陀那个时候,还是说他已经知道什么是佛法,他还没有证悟之前(宝财:他还没有觉悟之前,不知道啊!)对啊,他还没有知道什么是佛法,他还没有学佛法,所以这里是讲初学佛法的人有这个信行人法行人,没有错啊如果他这样讲。

天赐:不过我觉得这个信行人,法行人是倾向不是初学,不管他是不是初学,一个人的倾向是说他比较属于信行人还是法行人。

德华:但是他现在讲有这种人,他是讲你要开始学佛法吗?初学佛法的人有这种人。没有学佛法之前管你是什么人(天赐:对!但是,就是说人有这样的倾向)但是他不可以说是信行人啦,你可以说他是信行人吗?(宝财:可以啊!)。

天赐:我觉得他这边讲的主要是一个人很会分析思考,要先要求立即,另外一个人是他先相信他不要求理解,他说:“我要去做,我要去做,才有成就。”主要是这两个的区别。

天赐:回去第169页第3行:“学佛法是从净治身心,消除障缘做起,大则杀盗淫妄绝不肯做,小则动静语默亦不放逸。”这个动静语默是什么?(宝财:谈吐举动啊~你要注意你的那。。。)主要是注意心咯。心不起散乱或者是说自净其意的意思。

德华:从第2行看起:“凡夫的身心行为是不清净的,知见是浊染的,因有了错谬的观念,妄造恶业,自首苦也使他受苦。自己生死轮回,有情界皆受无量据苦。”自己生死轮回,为什么有情界会受苦?

天赐:你造业吗(翠芳:你造业引起别人种种烦恼。)这个是一种情况,更深一层的意义,从中观的没有界线,你跟别人根本都分不开。所以从这一点,你唯有行大乘佛法,因为你跟众生是分不开。

天赐:183页:“重信的人多不肯多做利人事。”为什么?

翠芳:这种是不是在内心的问题呢?比如说,如果他不是正信,是迷信,会觉得我做这个我会得到很多福报,那么他外表是帮助他但是内心是要得利,这样就不是做利人事了。

宝财:他这样讲应该是和前面第三行有关,也就是悲增上是属于重信,所以忽略了智慧,容易成为败坏菩萨。所以最后他们就会退心。所以他就讲超神的佛教,本来佛教不会超神的吗,本来佛教是讲慈悲吗和智慧吗是不是,但在中国的迷信中变质的近于多神教甚至巫教其实信仰三宝和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的善知识而已那么了生死证解脱集福德证菩提就是说你要成佛啦,就是学习菩萨法还是要靠自己所以这样你还是离不开智慧吗。信仰还是要智慧,信智必须要合一,缺一不可,偏重那一个都不是理想,偏向哪一个都会出问题。

德华:我刚才在查177页的最后第三行:“
学佛的程序,无论小乘或大乘的位次,如台宗的六即,唯识的五位,都现出一致的程序。”什么是六即,什么是五位?天台我不熟,我讲唯识的比较容易;第一他是说五位,第一个你是在资量位里面,第二就是要加行位,就是还没有证到初地菩萨之前,就在177页后起第8行,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就是不断有资料帮你增上,帮你加行,所以你在资量位里面你有东西帮你加行,所以他有一个加行位,这个是你在修行要证到圆满的时候你会经过的。开始的时候有一点暖,然后顶就已经到沸顶了,就是你已经滚了,暖顶就是四寻司的境界,忍和世第一呢已经到四如实遍智了。忍呢他又有分上忍中忍下忍。这样子分的,忍呢其实也是在你已经要加进去禅定,他上忍下忍中忍又有分不一样的次第,里面他把它从能所那边来讲的话,如果你是下忍,你会从能观察和所观察,然后有分别啦,从能所里面他把忍分成三个部分最后到了世第一的时候,你就已经能够入第一义谛(天赐:哦,这个是能所俱灭了之后你才能够入第一义谛。就已经是初地有吧?)从哪一个进入世第一的时候那就是已经进了菩萨地,初地菩萨,那个时候就叫做见道位,第三个位见道位,每一个见道位都有三个心,一个叫入心一个叫住心一个叫出心,当你一进入见道位的时候你就是“入心”,每一个位里面都有入住出吗,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的入住出这个阶段叫做修道位,到菩萨才能够叫修行,在还没有初地菩萨之前都是资量位。第五个位就是究竟位,究竟道,证得佛位,但是那一本字典里面又有一个正等觉然后才到佛位。所以他那边一共有五十二个位,那一个应该是华严经这样子分法,唯识只是讲五位。五十二个位在资量位之前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就三十个位了,之前又有十地,就是这个信心的建立,我相信信心也有层次,这边已经四十个位,再加上十地菩萨,就有五十个位了,然后一个佛果,然后他加一个正等觉。是在十地菩萨和佛之间的那个。所以一共有52个位。然后这个六即呢就是天台宗的,我相信是跟刚才讲的有关系,有相同的地方。

天赐:再下一课他就有谈到这个观点,大家看起来好像讲的不一样,但是它都是自己本身修定,他自己本身修行的过程,他们讲出来,所以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德华:但是我自己的感觉他们讲得那么多到最后都是要跟你讲八正道而已,我看要把它抄起来,然后好好的思考一下,多一点接触这个八正道,要不然懂这样多也是没有用的,就算你懂完整部经典,你会讲但是(天赐:有智无信,长邪见。)所以说他有可能都是殊途同归,都是要用八正道的方法才能够走到清净之道。

天赐:下一棵第156页,古德说三藏的偏重来说经是明定学,律是明戒学,论是明慧学,为什么经是明定学?论应该是解释经,那么经应该是慧学为什么会是定学?

翠芳:有一些人不去明经的意思,他们只是一直念,一直念,从朗诵的过程他们得到定。

宝财:就是你去参,你参到了你就能够理解,就是智慧。你看到了经理面的,你不明白的那个结,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总之你去想去参,等到你能够从中领悟到了,是那个结打开了,就是一个悟,这是你自己要去用功啦。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