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书展还有义卖佛教饰品的反应还不错,卖出五十多本书,比往年好一点。佛珠饰品的成绩也比往年好。印经捐献也增加大概45%,还不错,义工黄彩负责印经柜台,她负责图书馆的工作超过十年了,是默默耕耘的人。今年的工作人员,义工都是一些新人,不过大家的表现都蛮老练的,没有出现什么大差错。希望义工们能够继续协助图书馆的工作,也借此谢谢诸位义工无私的付出,虽然辛劳但是我可以看得出,大家都做得满心欢喜。谢谢。
2010年5月28日星期五
2010年卫塞书展
发贴者 ts lim 时间: 21:24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禅宗四祖道信
发贴者 林天赐 时间: 21:29禅宗三祖僧璨
发贴者 林天赐 时间: 20:35禅宗~慧可
发贴者 林天赐 时间: 20:20禅宗~菩提达摩
发贴者 林天赐 时间: 18:39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
唯识宗 玄奘三藏
发贴者 林天赐 时间: 17:29 玄奘三藏(六OO—六六四)是河南陈留人,童年出家,游历各地,学过涅盘、昆昙、摄论、成实、俱舍等学,因监於异说无定,便想找到阿昆达磨论和唯识学的原典,加以考究,故於贞观三年(六二九),独力从长安出发西行。
天台智者大师
发贴者 林天赐 时间: 13:51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慧远(334-416)
发贴者 林天赐 时间: 01:13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第一位西行求经的僧人:朱士行
发贴者 ts lim 时间: 23:14朱士行,颍川(今河南许昌市)人。少年出家为僧,但未受戒。公元250年,印度律学沙门县河迦罗到洛阳译经,在白马寺建立戒坛,首创戒度僧制度。当时,朱士行正在洛阳,立志学佛,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汉土第一个出家沙门的人。
朱士行也是三国时期第一个前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他出家受戒以后,在洛阳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感到经中译理未尽。因为当初翻译的人把领会不透的内容删略了很多,讲解起来词意不明,又不联贯。他听说西域有完备的《大品经》,就决心远行去寻找原本。
公元260年,他从雍州(今长安县西北)出发,越过流沙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一带),果然得到《大品经》梵本。他就在那里开始抄写,共抄写90章,60多万字。公元282年,朱士行就派弟子弗如檀等,把抄写的经本送回洛阳,自己仍留在于阗,后来在那里去世,年80岁。
公元291年,陈留仓垣水南寺印度籍僧人竺叔兰等开始翻译、校订朱士行抄写的《大品般若》经本。历时12年,译成汉文《放光般若经》,共20卷。
早在东汉末年,有支谶和竺佛朔译出《道行般若经》,朱士行在甘露五年(二六○)出家之前,已在洛阳研究和讲解该经,然发现译文的文句简略,义理艰涩,前后不能贯通。所以矢志捐身,前往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的梵文原本。
朱士行在曹魏甘露五年从雍州(陕西、甘肃)出发,通过河西走廊到敦煌,经西域南道,横渡流沙,直抵于阗国。于阗是天山南路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印度佛教经由此地传到我国内地,此地大乘虽广为流行,但居正统的仍是小乘。
朱士行在于阗抄录《大品般若经》的梵本,共有九十章,总计六十万言,他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十人将该经送回洛阳。于阗国的小乘信徒却横加阻挠,将《大品般若经》诬衊为外道经典,向国王禀告说:“汉地沙门将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大王如果准许他们出国,大法势必断灭,这将是大王的罪过。”因此国王不许弗如檀出国。
这件事令朱士行愤慨不已,所以主张以烧经为证,誓言道:“若火不焚经,则请国王允许送经赴汉土。”说完就将《大品般若经》投入火中,火焰即刻熄灭,整部经典却丝毫未损。弟子弗如檀终于在晋太康三年(二八二)将该经送回洛阳,前后达二十余年。元康元年(二九一),由无罗叉、竺叔兰等人合力译成汉本,取名为《放光般若经》。朱士行以八十高龄终老于阗。
后世著名的佛教学者,如汤用彤和吕澄,都对朱士行西行求法的壮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难走,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竟然达到了目的,这种热忱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美。他求法的经典虽然只限于《大品般若经》一种,译出也不够完全,但对于当时的义学影响却很大,所以翻译佛典的风气随即风行于京华一带,凡是有心讲习者都奉为圭臬。
朱士行西行的贡献是求得《大品般若经》,从而在我国开启了义学的先河;同时将西域佛教传入我国,也促进了东西政治、文化的交流。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出家僧人——严佛调
发贴者 ts lim 时间: 22:42
在汉代,政府不准中国人出家为僧(所以,梁《僧传》中的汉代僧人,实际上都是外籍人),但也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严佛调(佛,亦作“浮”)。 据《祜录》卷十三《安玄传》中所附载:严佛调,临淮(今属安徽)人。幼年时就很聪明。出家后, “通译经典,见重于 时”。《祜录·安玄传》还说:于汉灵帝末年来到洛阳、号称为“骑都尉”的安玄,同严佛调一起,共同从事于佛经的翻译,安“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受,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义,见述后代”。 “世称安侯、都尉、佛调三人传译,号为难继。,“安公(按:指道安)称佛调出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则严佛调的参与译事,也受到了道安的高度评价。严佛调还撰有《十慧》, “并传于世”。只是《祜录》和梁《僧传》,都未说明严佛调究竟在何时、何地、从何人出家。按照汉代佛教的习惯,僧人弟子,均从师姓。则佛调之姓“严”,或许就是他的剃度师之姓,但在汉代的知名僧人中,却很少有“严”姓者,则“严”也可能就是佛调的俗姓。 当然,佛调之为僧人,仅只是就其“剃除须发,着坏色衣”而言,也就是说,他只是在表面上具有了剃光了头、披了袈裟 这样一种“僧相”,亦即《理惑论》里所说的“今沙门,披赤布,日一食”而已。实际上,他并没有受过“具足戒”(比丘戒—— 只有受过了这种戒,才算是真正的合格僧人)。因而,实在地说起来,严佛调还不能算是完全“合格”的出家僧人。不过,严佛调毕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华籍僧人,而且,他还兼通梵、汉,既能译经,又有撰述。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严佛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严佛调这样一位在汉代佛教的初期传播中有所贡献、而且也有相当声誉的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位华籍僧人,僧祜、慧皎竟都没有单独为他立《传》,实在令人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