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慧远(334-416)






慧远,本姓贾氏,普雁门娄烦(今山西省崞县东部)人。他从小好学十三岁就随同他的舅父游学洛阳,习儒家典籍,及老,庄之学。廿一岁时,高僧释道安在太行恒山建寺弘法,名闻各地,他前往参见,极为推崇,从之出家。。从此,他常以立宗弘法为己任。勤诵精思,昼夜研习,对于道安所倡弘的般若之学特有会心,登坛讲说,听众悦服。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随道安南游樊沔。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襄阳被苻秦军队攻陷,道安为秦军所获。慧远带着徒众南行,到了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爱匡庐峰林清静,就定居下来。他初住匡山龙泉精舍,别置禅林,带领徒众修道。
    

太元十六年(391),厨宾沙门僧伽提婆南游到了浔阳,他 就迎之入山,请译《阿毗昙心》、《三法度》两论,并为两论作序,标举 宗旨,推重提倡,遂开南地毗昙学的端绪。安帝隆安五年<401),龟>






元兴元年 (402),他率众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 社,一时参加的达一百二十三人。义熙元年(405),鸠摩罗什在长 安译《大智度论》一百卷告成,姚兴特遣送论书,请他作序。他以此 论文繁义隐,不易研习,乃加以删节,约为二十卷,并为序文,以便 初学。先是厨宾律师弗若多罗在长安译出《十诵律》,没有译完而 去世。慧远听说有昙摩流支来华,亦精于律藏,就致书劝请补译, 由是《十诵律》得有完备的译本。他又一再遣使到长安,迎中印禅 师觉贤到庐山,劝请传出禅经。及知觉贤在长安因误会被摈,他就 写信给姚兴和长安僧众,为之调解,使所传之学继续在南地弘播, 不受影响。由是中观、戒律、禅、教诸典以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的 热心而流播南地。    

慧远隐居庐山,历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时经行、 送客常以虎溪为界。义熙十二年(416)卒于东林寺,年八十有三。浔 阳太守阮侃,在庐山西岭营圹安葬,门下著名文士谢灵运为撰文立 碑。庐山东林寺就因为曾经是慧远率众行道之所,遂成为中国著 名的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之一。



慧远从道安受学,长于般若。他在荆州时曾据师义破斥道恒 所执“心无”之说。既定居庐山,感慨南地佛典未备,多方访求,所 涉颇广。僧伽提婆在庐山译讲毗昙,极推重《三法度论》,慧远于此 书亦很有领会。自是,他的思想常出入于空有之间,在他的《沙门 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诸篇上,都可略见其宗旨。他对于佛家 视为宗极的涅般,理解作“生绝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其所谓 “神”,即是精极为灵,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因此也不可能以语言来表达。
又说人生由化而有,形和神虽各殊,而相与为化则浑为一体;然形只是桎梏,而神却有暗中转移的妙用,可以从这一形体相迭传附于另一形体,有如火之可由此薪传于异薪一般。火薪相传这个比喻在当时原为常谈,而他开始用传于异形来解释,具有自此传于彼的意义。他说到入道之要,则主张依悟彻以求反本。所谓反本,意指不以情累其生,不以生累其神。而欲遣除尘累,必有待于运用禅观,究生化之源,永息流转,使神灵绝境,这就是所谓悟彻。他在庐山昏晓行道,致力禅观,祈向净土,都可视为他基于这一思想的实践。



慧远初事道安,即以建立教法宏纲为己任,以后他更推广此意,欲根据教法移风易俗。他以为出家的人号为沙门,在于能破习俗的愚暗教导有情转向觉道。因而主张出家修行,即和处俗一切以世法为准则的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才能变俗以达其道。而化导世俗,在先示以罪福报应,使知去恶从善,期易于启发觉意。他自己隐居庐山率众行道,以身作则,在当时确已获得相当的影响。特别是他所主张的,以罪福报应导俗和以禅观念佛入真的见解,对于后世的影响尤其深远。象他所倡行的念佛法门,原是用观想功夫,到了昙鸾以后就侧重称名,形成净土一宗。导俗入真,固不能逸出于慧远的遗规,所以后人仍追奉他为净土宗的初祖。
慧远的著述见于著录的,有《大智度论要略》二十卷,《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三卷,《法性论》两卷,《集》十卷。现仅存《问大乘深义》,改名《大乘大义章》,其余都已散失。惟《出三藏记集》、《弘明集》、《高僧传》和《广弘明集》都收载有他的一部分论、 序、赞、书。
    慧远的门下颇多,以随他一同出家的慧持,及弟子慧观、僧济、道祖、昙邕、僧彻最为著名。慧持系慧远之弟,十八岁随慧远共事道安,后同居庐山。曾到建康,参校《中阿含经》译文。隆安三年(399)入蜀为成都道俗所推重。义熙八年(412)卒于成都龙渊寺,年七十有六,遗嘱诫勉务严律仪。




0 评论:

发表评论